佛阁名称优钵昙,清供暮霭与朝岚。
普贤愿力三千遍,不及色空空处参。
佛阁名称优钵昙,清供暮霭与朝岚。
普贤愿力三千遍,不及色空空处参。
这首诗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昙花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佛阁的庄严与静谧,以及对佛学中“色空”概念的深刻思考。
首句“佛阁名称优钵昙”,点明了佛阁的名字为“优钵昙”,“优钵昙”在佛教中常指一种美丽的莲花,象征着纯净与神圣,以此作为佛阁之名,暗示了其内在的庄严与清净。
次句“清供暮霭与朝岚”,描绘了佛阁周围的环境,傍晚的雾气与清晨的山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仿佛是自然界的灵性与佛阁的圣洁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第三句“普贤愿力三千遍”,提到了普贤菩萨的愿力,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菩萨之一,以其行愿广大著称。这里以“三千遍”来强调普贤菩萨的愿力之多,寓意着佛阁内充满了无尽的慈悲与智慧,不断地向众生传递着佛法的教诲。
最后一句“不及色空空处参”,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色空”这一佛教哲学概念的深入思考。“色”指的是物质世界,“空”则是指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认为,尽管普贤菩萨的愿力广大,但在理解“色空”的真谛上,仍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参悟。这不仅体现了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思熟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佛阁的庄严与静谧,以及对“色空”这一佛教核心概念的探讨,既富有艺术美感,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饯别出郊亭,系马亭前柳。
袅袅向南枝,折赠同心友。
白日照飞霜,星轺下北斗。
当路无豺狼,澄清志不负。
昔登白玉堂,忆君同结绶。
晨夕恣欢谈,浪迹今何有。
念之动中怀,况兹复分手。
离弦促征鞍,殷勤更杯酒。
共言别相思,宁辞坐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