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如鸲鹆色如肝,此语传闻谩有年。
李观匣中方念往,范增撞后岂知全。
临池欲试曾亲滴,把墨重看未忍研。
何幸却同郴笔句,贮云含雾到封川。
眼如鸲鹆色如肝,此语传闻谩有年。
李观匣中方念往,范增撞后岂知全。
临池欲试曾亲滴,把墨重看未忍研。
何幸却同郴笔句,贮云含雾到封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题为《紫石砚戏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得到一块名为“玉斗”的紫色石砚,这砚台据说出自下岩石,因其珍贵而被赠予。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在湖南辗转,因行李繁重而舍弃了原来的砚台,如今得到这块砚,感到十分欣喜。他戏称砚台为“亚父”,表达了对砚台的喜爱,并借此机会抒发感慨,感叹物换星移,砚台犹在,而旧时人事已非。
诗的首联“眼如鸲鹆色如肝”形象地描绘了砚台的颜色和形状,可能是指砚台的色泽深沉,犹如鸲鹆的眼睛或肝脏。颔联通过李观和范增的故事,暗示砚台虽经辗转,但仍然完好,如同范增在鸿门宴后的命运转折。颈联写诗人亲自试砚,珍惜地把玩,不忍心研磨,表现了他对砚台的珍视。尾联则以“何幸却同郴笔句”表达庆幸之情,将砚台与历史上著名的“郴江笔”相提并论,寓意其品质非凡。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砚台这一小小的物品,寄寓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