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寻山路已赊,小园日步趣偏嘉。
携琴径造因看竹,载酒频过为赏花。
金谷芳菲成寂寞,钱塘风景号繁华。
凭君莫起柴桑念,四海于今是一家。
问水寻山路已赊,小园日步趣偏嘉。
携琴径造因看竹,载酒频过为赏花。
金谷芳菲成寂寞,钱塘风景号繁华。
凭君莫起柴桑念,四海于今是一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雅士在成趣轩中漫步赏景的生活情趣。首联“问水寻山路已赊,小园日步趣偏嘉”以问水寻路的生动场景开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探索,小园的日间散步更显其乐趣无穷。颔联“携琴径造因看竹,载酒频过为赏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琴相伴,赏竹观花的雅致生活,琴声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酒香与花香交织出一幅和谐的画面。
颈联“金谷芳菲成寂寞,钱塘风景号繁华”对比了历史上的金谷园与钱塘江畔的景象,前者虽曾繁花似锦,如今却只剩寂寞,后者则以其繁华著称,形成鲜明的反差,暗示了世事无常与繁华易逝的主题。尾联“凭君莫起柴桑念,四海于今是一家”则表达了诗人超越个人情感,将天下视为一家的广阔胸怀,呼吁人们放下纷争,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有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筵前方寸,便是阳关路。
记得送君行,泪盈樽、含愁滴处。
繁花细草,相对亦凄然,临岐语。空延伫。
韶光易失,满地铺红雨。
别梦绕沧洲,惯曾听、悲笳戎鼓。
重来旧馆,翻讶乐声齐,歌四举。休回注。
白发飘成缕。
小阁同凭,芳宴未阑,何事轻别。
奔车陇驿经过,正见野梅飘雪。
行行且止,又向千里沧波,中原回指青如发。
长作吴乡人,料啼珠盈睫。凄绝。
佩环遗响,枕被余薰,易成消歇。
两地含思,魂梦何曾相接。
痴情极处,画里重与端相,奇容妙采难言说。
炉烬麝煤残,有心香堪爇。
促织渐共机声断,停梭四望,难遣心期。
数处暮砧楼侧,独听含悽。
因想戍边雁霜冷,殷勤可许送征衣。
步延伫,沾襟清露,似助悲啼。
姮娥意绪凭斟酌,恨迢迢碧云,常近天涯。
桂影半轮,能玩几夕余晖。
深锁广寒泪偷揾,此时应悔昔时非。
人寂后,搴帏闇卧,一梦依依。
粉水萦纡,缙云迢递,市郊堪质。
记那时、开馆疏峰,种树绕阶,风土平居多稔。
面面远山供图稿,更日夜、江喧时到枕。秋如锦。
爱红绚晚枫,凭阑酣饮。腰围渐同瘦沈。
叹一瞬、流光寒自噤。
任燕娇莺姹,香浓酒酽,唯把茶瓯闲品。
塞北涨尘南闽雨,总都化、愁烦妨醉寝。悲来甚。
倚层楼、放歌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