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通天地,斯足为大儒。
多闻阙其疑,慎言而非迂。
两汉承学者,章句一何拘。
硁硁诚小哉,贤彼不学徒。
柰何魏晋閒,放弃以恣踰。
腼然无汗颜,诞说作伪书。
子邕及士安,同敝无贤愚。
渊弥虽未来,人心丧已夫。
不学殖将落,周乱不斯须。
所以禁言伪,宜为治君诛。
述兹诫当来,慎以防厥初。
立人通天地,斯足为大儒。
多闻阙其疑,慎言而非迂。
两汉承学者,章句一何拘。
硁硁诚小哉,贤彼不学徒。
柰何魏晋閒,放弃以恣踰。
腼然无汗颜,诞说作伪书。
子邕及士安,同敝无贤愚。
渊弥虽未来,人心丧已夫。
不学殖将落,周乱不斯须。
所以禁言伪,宜为治君诛。
述兹诫当来,慎以防厥初。
此诗《漫咏三首(其二)》由清代诗人姚鼐所作,通过对比两汉与魏晋时期的学习风气,表达了对后世应谨慎言谈、坚守学术诚信的深刻见解。
首句“立人通天地,斯足为大儒”,赞扬了能够贯通天地之道的人,足以成为伟大的学者。接着,“多闻阙其疑,慎言而非迂”强调了广泛学习的同时,要敢于质疑并审慎发言,避免盲目固执。
“两汉承学者,章句一何拘”指出两汉时期学者们严谨地研究经典,但“硁硁诚小哉,贤彼不学徒”则批评了这种过分拘泥于章句的学风,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拘泥于形式,勇于探索和创新。
进入魏晋时期,“奈何魏晋閒,放弃以恣踰”感叹这一时期学者们放弃了严谨的学风,放任自流,随意编造伪书。接着,诗人点名批评了子邕和士安两位代表人物,指出他们无论贤愚,都同样败坏了学风。“渊弥虽未来,人心丧已夫”表达了对人心堕落的忧虑,担心学术之渊源尚未衰竭,但人心已经丧失了追求真理的热情。
最后,“不学殖将落,周乱不斯须”警告如果学术之树不再生长,社会秩序将迅速崩溃。“所以禁言伪,宜为治君诛”强调了禁止伪言的重要性,并呼吁统治者对此加以严惩。“述兹诫当来,慎以防厥初”则提醒后世,应当从一开始就谨慎行事,防止问题的滋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学风的对比与反思,传达了对学术诚信、言谈谨慎以及社会秩序维护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