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碧四澄,俯槛若怀冰。
傲骨能轻举,罡风亦可乘。
龙车随竹杖,月路引金绳。
近悟逍遥理,高于入定僧。
波光碧四澄,俯槛若怀冰。
傲骨能轻举,罡风亦可乘。
龙车随竹杖,月路引金绳。
近悟逍遥理,高于入定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波光碧四澄”,以“碧”字点染出水面的清澈与深邃,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碧绿的波光所笼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四澄”则暗示了水面上的平静,没有一丝波澜,如同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映照着四周的景物。
“俯槛若怀冰”一句,诗人将自己比作置身于冰中,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纯净与冷静。这里的“槛”可能指的是临水的栏杆,诗人站在栏杆旁,低头望去,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如冰般透明,没有任何杂质。
接下来,“傲骨能轻举,罡风亦可乘”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精神境界。他以“傲骨”自喻,即使面对强大的“罡风”(强劲的风),也能轻松应对,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更蕴含了诗人对自我意志与精神力量的自信与自豪。
“龙车随竹杖,月路引金绳”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进一步探索。龙车象征着非凡的力量或神秘的旅程,竹杖则代表了简朴与自然的连接。这两者并行不悖,表明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融合了力量与简朴、神秘与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月路引金绳”则可能是指在月光的指引下,沿着一条由金绳铺就的道路前行,既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又寓意着通往精神深处的探索之旅。
最后,“近悟逍遥理,高于入定僧”两句,总结了诗人的感悟。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与内心的探索,他似乎悟出了某种逍遥自在的道理,这不仅仅是对佛教禅定的理解,更是超越了物质与形式的束缚,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与解脱。与“入定僧”相比,诗人认为自己的理解更为深刻,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与追求。
谋生夙所短,衣食人之馀。
道逢怀德者,筑室揖余居。
黄尘爰息哉,酣读古人书。
书中何所乐,乐言人事虚。
靡荣亦靡悴,靡戚亦靡疏。
禦物时嚣然,观理旋晏如。
乃知徙义亟,过也畴能无。
勖哉二三子,朝夕与余俱。
头陀学古道,毋为俗法驱。
清泉熟白米,此外更何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