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诗必是诗,谓之工刻舟。
是诗非是诗,谓之尚谬悠。
君看三百篇,一言可蔽不。
苏李道义气,渊明乐隐幽。
庾谢出清新,讵脱风人流。
三唐多作家,巨擘屈指周。
信哉李之放,岂如杜之愁。
四朝间有人,起衰未易求。
昌黎尝论文,气水言物浮。
于诗岂不然,奚在藻缋脩。
似淡味弥永,外朴中乃腴。
译旨为五言,同人一咨诹。
是诗必是诗,谓之工刻舟。
是诗非是诗,谓之尚谬悠。
君看三百篇,一言可蔽不。
苏李道义气,渊明乐隐幽。
庾谢出清新,讵脱风人流。
三唐多作家,巨擘屈指周。
信哉李之放,岂如杜之愁。
四朝间有人,起衰未易求。
昌黎尝论文,气水言物浮。
于诗岂不然,奚在藻缋脩。
似淡味弥永,外朴中乃腴。
译旨为五言,同人一咨诹。
此诗探讨了诗歌创作的精妙与评判标准,以及不同诗人风格的差异。它以“是诗必是诗,谓之工刻舟”开篇,提出对诗歌的评判不应仅局限于形式上的雕琢,而应深入理解其内涵与情感表达。接着,“是诗非是诗,谓之尚谬悠”则指出评判诗歌时的复杂性,强调了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全面考量。
接下来,诗人列举了《诗经》中的作品,认为一句话就能概括其精髓,体现了经典作品的凝练与深刻。随后,通过苏轼、李商隐、陶渊明和谢灵运等古代诗人的例子,展示了不同诗人风格的独特性和深度,强调了他们作品中的道义气、隐逸之乐、清新之风以及对传统风气的超越。
进入唐代,诗人赞扬了李白的放旷与杜甫的愁思,对比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同时也提到了唐代众多诗人的存在,以及韩愈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即气、水、言、物的融合,以及诗歌创作中“似淡味弥永,外朴中乃腴”的特点。最后,诗人总结道,即使翻译成五言诗,也能引发人们的讨论与思考,体现了诗歌的广泛影响力和深邃内涵。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古代诗歌的深刻理解和欣赏,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文学创作及其评价体系的独到见解。
漫浪江头,三听秋砧,一登故台。
望烟芜莽苍,令人目断,风樯掀舞,何日眉开。
把酒新亭,围棋别墅,老气当时何壮哉。
江东事,百年无恙,全是时才。
纷然竞付轻埃。
还水绕赏心东向淮。
叹阿奴侪悲,因人碌碌,乃翁材略,馀地恢恢。
凤阙天高,鹭洲潮落,约取白鸥归去来。
阑干外,英雄陈迹,一醁琼杯。
雨抹晴妆,修眉镜清,寸碧翠浓。
对蒹葭尽处,丛丛烟树,池塘侧畔,面面芙蓉。
千百栖鸟,两三过雁,时有婆娑一笛风。
斜阳里,更青帘半卷,在小桥东。
佳人何日重逢。
问还肯扁舟载酒从。
笑平生劲概,寸心如铁,中年老态,两鬓成蓬。
荷锸栽蔬,腰镰刈稻,且寄西郊图画中。
空回首,望五湖鸥鹭,心事容容。
大江之西,康庐之阴,壮哉此州。
有舳舻千里,旌旗百万,襟喉上国,屏翰中流。
弹压鲸波,指麾虎渡,著此商川万斛舟。
青毡旧,看崇诗说礼,缓带轻裘。
十年泉石优游。
久高卧元龙百尽楼。
正九重侧席,相期岩弼,一贤砥柱,聊试边筹。
了却分弓,归来调鼎,得见茂洪可复忧。
谈兵暇,问琵琶歌曲,无恙还不。
北固台端,南渡后来,无此伟人。
自从容佐鼎,光华揽辔,几年中外,属目经纶。
万灶炊烟,千艘漕雪,手整江淮如掌平。
诗书效,看马腾士饱,酒好兵精。
平生。
余事功名。
岂管葛诸人能拟伦。
暂牙筹游戏,小淹惟月,金瓯注想,便合为霖。
沆瀣一襟,风流八咏,秋入诗坛如许清。
为以寿,有黄花不老,长伴香名。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有蕙兰丰度,尚存芳菊,牡丹文献,犹在芙蓉。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
携壶与客还逢。
愿时许先生杖屦从。
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晏鸟蒿蓬。
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心春容。
揽秀岷峨,著鞭江淮,诸公所奇。
对塞垣烟淡,相随弓剑,城楼月落,几共灯棋。
驿柳摇黄,溪桃涨绿,稳趁春风度玉墀。
亨衢去,看紫微红药,太乙青藜。
孤山若放梅时。
莫忘却扬州曾有诗。
怅英游难驻,堪怜只影,中年易感,祗付双眉。
珍重交情,勉旃时用,回首岫云从此归。
能相忆,有好音遗我,在水之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