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
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
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
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
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
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
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
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
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
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
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
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
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
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
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崆峒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刻感悟。诗人以圆方相涵、巨细长短相形的自然景象开篇,引出对至人境界的思考,即遗形立于独,与天地相始终。接着,通过“不离汾水见姑射”、“其下闻道轩辕宫”的描述,展现了山川灵秀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生动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与惊喜,最终到达开阔之地,群峰环抱的壮观景象。在“白茅室”中,诗人与青山、涧水对话,仿佛进入了超脱世俗的境界,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目所未击神已通”的状态。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交流,如同宾主之间的深邃对话。在这一段中,诗人强调了内心的体验胜过外在的观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观照方式的反思,认为真正的感知不应局限于表面的问答,而是深入内心,达到一种超越形式的领悟。最后,“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进一步阐述了得意忘象的境界,并非依赖于时间或外在条件,而是内在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站在高处俯瞰山景的壮丽景象。最后一句“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则以归途中的美景和梦境结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及宇宙奥秘的深刻感悟。
屯车阖闾城,北风吹我缨。
残雪辉远山,牛羊缩郊坰。
四望靖氛祲,何以烽火明。
荆豫复梗化,巴渝未休兵。
东方乱新定,讵可言太平。
淮蔡连齐梁,繁华转凋零。
新鬼夜群啸,贪攘日相乘。
阛阓少人烟,狐兔行其庭。
向来膏腴地,眼见白草生。
白草何田田,不足饱蝗螟。
县吏尚夏楚,馀民死诛征。
我生夫何为,罹此百忧并。
拔剑出故里,捧心向明廷。
八月过沛水,长路愁榛荆。
宵雨恻野哭,晨风起鸡声。
空日积悲愤,岂不怀志诚。
承乏下三吴,伏枕惟独醒。遭逢想马周,■然惭匡衡。
客从北方来,因之问神京。
狸鼪宣慢慆,凤麟多自屏。
荃蕙委厥美,艾榝朝盈盈。
语罢各掩涕,使我心逾怦。
捐佩遗故人,答我非众馨。
媒拙终受诒,好修谁共成。
吴侬亦有谣,辛酸不忍听。
东门有瓜场,予亦将归耕。
迟迟俗士驾,望望灵修情。
《雪晴登阖闾城》【明·郑善夫】屯车阖闾城,北风吹我缨。残雪辉远山,牛羊缩郊坰。四望靖氛祲,何以烽火明。荆豫复梗化,巴渝未休兵。东方乱新定,讵可言太平。淮蔡连齐梁,繁华转凋零。新鬼夜群啸,贪攘日相乘。阛阓少人烟,狐兔行其庭。向来膏腴地,眼见白草生。白草何田田,不足饱蝗螟。县吏尚夏楚,馀民死诛征。我生夫何为,罹此百忧并。拔剑出故里,捧心向明廷。八月过沛水,长路愁榛荆。宵雨恻野哭,晨风起鸡声。空日积悲愤,岂不怀志诚。承乏下三吴,伏枕惟独醒。遭逢想马周,■然惭匡衡。客从北方来,因之问神京。狸鼪宣慢慆,凤麟多自屏。荃蕙委厥美,艾榝朝盈盈。语罢各掩涕,使我心逾怦。捐佩遗故人,答我非众馨。媒拙终受诒,好修谁共成。吴侬亦有谣,辛酸不忍听。东门有瓜场,予亦将归耕。迟迟俗士驾,望望灵修情。
https://shici.929r.com/shici/gBE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