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赋归来,为问先生,何计忘贫。
想行吟竹里,烹残蟹眼,著书林下,倚遍龙鳞。
长着荷裳,闲拖芒屦,野老柴门正比邻。
难孤负,是赏心乐事,月夕花晨。陶然自得天真。
浑忘却、春明旧日身。
有石床小几,新凉可袭,玉池秋水,芳草堪纫。
时对西风,徐挥方曲,何物元规尘污人。
因传语,倘扁舟来访,许问迷津。
自赋归来,为问先生,何计忘贫。
想行吟竹里,烹残蟹眼,著书林下,倚遍龙鳞。
长着荷裳,闲拖芒屦,野老柴门正比邻。
难孤负,是赏心乐事,月夕花晨。陶然自得天真。
浑忘却、春明旧日身。
有石床小几,新凉可袭,玉池秋水,芳草堪纫。
时对西风,徐挥方曲,何物元规尘污人。
因传语,倘扁舟来访,许问迷津。
这首词以酒后抒怀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彭孙遹在酒后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真我的意境。
“自赋归来”,开篇即点明了词人的自我赋诗,归隐之意浓厚。“为问先生,何计忘贫”,词人以自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摆脱贫困、追求精神富足的渴望。“想行吟竹里,烹残蟹眼,著书林下,倚遍龙鳞”,描绘了词人在竹林间漫步、烹煮螃蟹、在树荫下著书、倚靠龙鳞之物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雅致。“长着荷裳,闲拖芒屦,野老柴门正比邻”,进一步展示了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与乡邻的亲密关系。“难孤负,是赏心乐事,月夕花晨”,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享受,无论是月夜还是花开的早晨,都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好记忆。
“陶然自得天真”,词人沉浸在自然之中,达到了心灵的纯净与自由。“浑忘却、春明旧日身”,似乎已经忘记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完全融入了当下的宁静与和谐。“有石床小几,新凉可袭,玉池秋水,芳草堪纫”,通过描绘石床、小几、秋水、芳草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词人与自然相融的氛围。“时对西风,徐挥方曲,何物元规尘污人”,词人面对西风,挥动着手中的乐器,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洁的态度。“因传语,倘扁舟来访,许问迷津”,最后,词人以邀请友人来访的方式,表达了对知音的期待和对生活真谛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酒后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体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