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中兴初十年,大参内制馀百篇。
心声之发动夷夏,手泽所存传子孙。
得其传者孙之嫡,参自道根至枝叶。
一元生二二生三,万特取千千取百。
诗书其髓易其精,左右逢原笔纵横。
公先闻道非后进,我后获仁岂先生。
知津问津盖有得,教玉琢玉其何名。
玉虽不以石作使,以磨易磋亦其理。
春秋以来有师承,博约之外无宗旨。
风行水上旧为文,雷在地中新复理。
高庙中兴初十年,大参内制馀百篇。
心声之发动夷夏,手泽所存传子孙。
得其传者孙之嫡,参自道根至枝叶。
一元生二二生三,万特取千千取百。
诗书其髓易其精,左右逢原笔纵横。
公先闻道非后进,我后获仁岂先生。
知津问津盖有得,教玉琢玉其何名。
玉虽不以石作使,以磨易磋亦其理。
春秋以来有师承,博约之外无宗旨。
风行水上旧为文,雷在地中新复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对瞿公之孙东广机宜德远惠赠诗文的回应,表达了对瞿公深厚学识和道德影响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未能及早领悟的谦逊。诗中提到瞿公在中兴初年活跃于政坛,留下了众多诗篇,他的思想深入人心,不仅影响了子孙,也如同树的根与枝叶般传承。曾丰自谦为后学,表示瞿公的学问深邃,如诗书之髓,易经之精,既有源头活水的灵动,又有纵横笔墨的才情。
诗中运用了比喻,将瞿公的教导比作打磨玉石,虽非直接传授,但通过交流启发,使人受益匪浅。曾丰也强调了师承的重要性,认为学术研究应有明确的宗旨,而非仅凭博采众长。他还借用“风行水上”和“雷在地中”的自然现象,象征瞿公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瞿公智慧和人格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曾丰对学术传承的思考和自我提升的决心。
放棹虹桥晚。乍销凝、斜阳几缕,乱蝉吟断。
划破玻瓈双桨瘦,叶叶风香暗染。
渐闪出、凌波妆面。
摇荡烟魂扶不起,甚闲情、付与参差燕。
歌管歇,水云远。多生负了看花眼。
恁悤悤、银塘照影,总关情怨。
无限秋心随篴去,篴外风蒲似剪。
又荡起、渔灯星点。
也儗搴芳前浦路,妒双鸳、结就烟波伴。
还小泊,绿杨岸。
狂香飘梦。早颠倒、云屏渴凤。
问几许、华年心事,暗借锦弦催送。
甚东风、吹絮成尘,流莺别后春寒重。
待钿阁量愁,箫屏寻约,除是星娥许共。
还惜取、垂杨瘦,曾系著、雕鞍珠鞚。
丁宁双青鸟,瑶云捎去,琴心掩抑朝飞弄。
又凄飙动。怨伶俜恨叶愁根,错向当时种。
孤醒易感,拚取欹簪醉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