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律变寒光,东君景渐长。
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
凤皇城已尽,鹦鹉赋应狂。
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暖律变寒光,东君景渐长。
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
凤皇城已尽,鹦鹉赋应狂。
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然美景的赞美。首句“暖律变寒光”表现出冬去春来的季节转换,“东君景渐长”则是对春天日长夜短的描写。
接着“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的离别而产生的悲伤之情,以及朋友对其安慰的话语。“海峤”常用来比喻远行或漂泊,“柴桑”则是居所的代称。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中,“雪色随高岳”形象地描绘了雪覆盖在高山上的景致,而“冰声陷古塘”则传达了一种静谧与深远之感。这里的“雪色”和“冰声”,分别对应着视觉和听觉,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展示了春天初生的生机,绿意盎然的草根与尚未完全解冻、霜花交织的梅花,表现出大自然复苏的美丽景象。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则描绘了一种社会生活的场景。“逋客”指的是流离失所的人,“渔家”是渔民的家,“足夜航”则表明他们即使在夜晚也要出海捕鱼,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艰辛生活。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通过对房屋与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野趣的居住景象。“匡庐”是古代的竹制建筑,“彭蠡”是一种水生植物,用以形容水波。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继续描绘自然美景,其中“杨枝嫩”形容柳树初长时的柔弱,而“红挑菜甲香”则是对春日蔬菜萌芽时的生动刻画。
“凤皇城已尽,鹦鹉赋应狂”中,“凤皇城”往往用来比喻宏伟或神话中的建筑,而这里说它“已尽”,可能在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或者时代变迁的感慨。接着的“鹦鹉赋应狂”则可能是在描绘某种诗歌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最后,“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这里的“伫见龙辞沼”可能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超然之感,而“宁忧雁失行”则表达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事物易逝的忧虑。接着的“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双剑气”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定与勇敢,而“长在斗牛傍”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英雄事迹或壮丽景色永存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以及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梅始花时送子归,梅黄雨细又分离。
不堪旅食见飞燕,那更催归闻子规。
太白读书容有趣,少卿惜别可无诗。
霜台清峭家风在,努力功名少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