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秋砧动,千声起四邻。
不缘楼上月,应为陇头人。
入夜秋砧动,千声起四邻。
不缘楼上月,应为陇头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景象,通过对砧声的刻画,传达了诗人特有的情感和哲理。首句“入夜秋砧动”,设置了一个静谧而又富有节奏感的夜晚场景,砧声在夜幕降临时响起,是一幅生动的秋夜图画。
接下来的“千声起四邻”,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这里,“四邻”指的是周围的环境,而“千声”则形象地表达了砧声在空中回荡,层次丰富,每个声音似乎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意。
第三句“不缘楼上月”,诗人通过否定来引出下文。这里的“不缘”意味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态度,不是简单地欣赏或追求那高悬夜空中的明月,而是在表达一种更为深远的向往。
最后一句“应为陇头人”,则揭示了诗人的情怀所系。这里的“陇头人”通常指的是边塞上守卫的士兵,而诗人此处所表达的,是对那些在边疆坚守职责、承受孤独与寒冷的人们的同情和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秋夜砧声,传递了诗人对于远方战士的思念,以及对月亮和夜晚的特殊感悟。它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一格的意境构筑。
陕城形势天下雄,河流滚滚与天通。
巍楼翼翼崤函关,时有舟楫泛其中。
北望太行势崇隆,千里叠巘望不穷,九秋万里起长风。
城头苍翠极太空,县衙池沼倚高墉。
河声岳色自雄濛,朝晖夕霭应接同。
老夫七十意与浓,东望崤函汉关封。
西顾桃林秦塞空,喟叹河山心有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