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春秋尔最长,竹林繁露满山房。
赤乌碣在晴岚散,白苧城高海气凉。
屏倚隐囊看搦管,窗含明月醉持觞。
书成差自强人意,不必将归五岳藏。
博士春秋尔最长,竹林繁露满山房。
赤乌碣在晴岚散,白苧城高海气凉。
屏倚隐囊看搦管,窗含明月醉持觞。
书成差自强人意,不必将归五岳藏。
这首诗描绘了董子元城南草堂的清幽与雅致。诗人以“博士春秋尔最长”开篇,巧妙地将董子元的学问与时间的永恒相联系,暗示其学识深厚,如同四季更迭,长存不衰。接着,“竹林繁露满山房”,生动展现了草堂周围竹林茂盛,露珠晶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赤乌碣在晴岚散,白苧城高海气凉”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赤乌碣”与“白苧城”的色彩差异,以及“晴岚散”与“海气凉”的季节变化,进一步渲染了草堂环境的宁静与宜人。同时,也暗含了对董子元品格的赞美,如同赤乌碣与白苧城一样,虽颜色不同,却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画面。
“屏倚隐囊看搦管,窗含明月醉持觞”描绘了董子元在草堂中读书作画的情景,他倚靠在屏风旁,手持笔管,凝神思考;夜幕降临时,明月映照窗前,他举杯畅饮,仿佛沉浸在艺术与自然的交融之中,享受着心灵的自由与满足。
最后,“书成差自强人意,不必将归五岳藏”表达了对董子元作品的认可与欣赏,认为他的作品足以让人满意,无需将其藏于名山大川,暗示其价值已超越了物质层面,达到了精神与艺术的高度。整首诗通过对董子元草堂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其作品的赞誉,展现了明代文人追求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丈夫不遇归西州,天遣旱魃为王留。
谁知冥鸿向蓬荜,一使深鹢胶浅流。
载书万卷堪自乐,端坐十日吾何忧。
使君高怀不可挽,飞廉驱雨扶君舟。
君今捩柂清江头,江汉滚滚来为浮。
张帆挂席日千里,巨鱼岂恋寻常沟。
百牢关下几夔州,坐镇休馀只倚楼。
赤甲白盐齐意气,纶巾羽扇独风流。
夜间警柝抛金锁,春乐熙台醉玉舟。
化国舒长公事少,眼中万象固神搜。
倒樽醉卧菊篱边,此段风流亦偶然。
要识先生独醒处,平生心事在寒泉。
七十人稀,尝记得、少陵旧语。
谁知道、五园庵主,寿今如许。
书底青瞳如月样,镜中黑鬓无双处。
与人间、世味不相投,神仙侣。文汉史,诗唐句。
字晋帖,碑周鼓。这千年勋业,一年一部。
晔晔紫芝商隐皓,猗猗绿竹淇瞻武。
问先生、何处更高歌,凭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