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帝老倦勤,荐禹为天子。
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
至德远无象,异论纷纷起。
意疑大圣人,奸憸亦如已。
乃知中下士,何由逃谤毁。
虞帝老倦勤,荐禹为天子。
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
至德远无象,异论纷纷起。
意疑大圣人,奸憸亦如已。
乃知中下士,何由逃谤毁。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虞帝因年迈力衰,推荐大禹继任天子一事。其中“荐禹为天子”表明了权力的传承,而“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探询。“至德远无象,异论纷纷起”显示了当时社会对于领导者的评价存在争议。诗人通过“意疑大圣人,奸憸亦如已”表达了自己对于伟大人物难以避免诽谤的复杂情感。
最后,“乃知中下士,何由逃谤毁”则是对普通或中等才能的人物在面对非议时所处境地的慨叹。整首诗通过虞帝荐禹一事,探讨了权力更迭、历史评价和个人名誉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社会对于英雄人物的认知与误解。这不仅展现了古代政治变动中的人心所向,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功业遗产的不同看法。
方子还山中,两度寄诗帙。
怜余方在疚,报答百不一。
故人枉相存,所恨越阡术。
江南十月交,山中稼应毕。
天寒脆榆柳,霜重熟枣栗。
理瓮得旧醅,攀崖割新蜜。
既可欢亲颜,亦堪悦家室。
吾翁嗟已晚,念此重有失。
尚幸老毋康,粗以慰篷筚。
人生归有道,贫贱匪所恤。
作诗谢同怀,商风振瑶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