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明月峰》
《明月峰》全文
唐 / 齐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

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míngyuèfēng
táng /

míngyuèfēngtóushícéngwénxuéyuèmíng
biéshūchángcǎigāozhàocūngēng

luànjīngqíng
chuányúnzāozáohòuwánbáizàizhēngróng

注释
明月峰头石:指明月峰山顶上的一块石头。
曾闻:曾经听说。
学月明:模仿月亮发光。
别舒:另外展开,此处指展现。
长夜彩:指夜晚的光彩。
高照:从高处照射下来。
一村耕:整个村庄的农田。
颇乱:颇为扰乱。
无私理:不符合自然规律或常理的事物。
徒惊:只是让...惊讶。
鄙俗情:见识浅薄的人的情感。
传云:传说中说。
遭凿后:被开凿之后。
顽白:坚硬而苍白。
峥嵘:形容山势险峻,这里比喻石头的不平凡。
翻译
在明月峰的山顶上,有块石头传说能学月亮发光。
它在夜晚展现出绚烂的色彩,为整个村庄的农耕照亮方向。
它的光芒虽然打乱了通常的认知,却只是让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感到惊讶。
据说自从它被开凿后,尽管表面变得粗糙不平,但仍坚强地展现出皎洁的白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月景象,诗人通过对明月与高峰之间关系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于纯净、高洁之物的向往和赞美。

"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明月的仰望和向往,"学月"一词体现出诗人对月亮的崇敬之情,如同古代学者仰慕圣贤一般。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这两句则描绘了明月下的一种宁静而又壮观的景象,月光如织布般覆盖大地,将一片田野照得通明,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纷扰和人们庸俗情感的超然态度,诗人认为月亮的光芒是纯洁无私的,而人类的世俗感情则显得过于渺小。

"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这两句则写到了山石被开凿之后,原本隐藏在内部的白色部分暴露了出来,依旧坚守在崎岖的岩石之中。这既可以理解为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坚贞不渝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月亮、山峰和石头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与纯净的追求,以及超越世俗纷争的心灵境界。

作者介绍
齐己

齐己
朝代:唐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生辰:863年—937年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猜你喜欢

登邠州城楼

试此望摇落,秋襟成惘然。

客怀伤薄莫,节物感穷边。

断烧侵高垒,微阳入晚川。

年来旧山意,常与雁翩翩。

(0)

送尧夫二章·其一

有志深沉定,无心出处同。

庙堂应为国,台省复还公。

肖似家声重,端方士论雄。

上如留左右,风采壮朝中。

(0)

太博孙公游火井因寄

七盘云道与云浮,下见高林压县楼。

览景莫能陪后乘,临风空自忆前游。

已闻去日谋诗席,更羡归时就钓舟。

好句定知酬不得,尽将奇诡入冥搜。

(0)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五

政殿咨丞弼,经筵引俊髦。

未尝耽逸乐,终是过焦劳。

归路三山远,遗台万古高。

小臣无分去,定拥堕髯号。

(0)

王昭君·其二

绝艳生殊域,芳年入内庭。

谁知金屋宠,只是信丹青。

(0)

清江何汉英再见于空同读欧阳先生诗感慨为赋

采芝云满山,采檗瀑垂涧。

当年有清徽,为寄南来雁。

雁去人已逝,岁月剨云晏。

流水失声音,西河老忧患。

往日志士悲,穷途行子惯。

君为梁宋游,我复江汉宦。

十年耿相逢,千里欠一盼。

玄机寄糟粕,美疢堕刍豢。

赠子归东方,聊荐吴兴苋。

(0)
诗词分类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诗人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赵光逢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张融 曹一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