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持锡此中回,精舍初成树始栽。
梵罢篱门明月上,定时钟阜白云开。
东林竹长霞为衲,西岳莲生石作台。
策里楞伽还欲授,许询都讲几时来。
十方持锡此中回,精舍初成树始栽。
梵罢篱门明月上,定时钟阜白云开。
东林竹长霞为衲,西岳莲生石作台。
策里楞伽还欲授,许询都讲几时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无着上人的僧侣在青莲宇的生活与修行情景。诗中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的日常活动与内心世界。
首句“十方持锡此中回”,以“持锡”这一传统佛教仪式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无着上人从四方云游归来的情景,暗示了其修行的广泛性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接着,“精舍初成树始栽”一句,描绘了僧侣所居之处的环境,新建成的精舍周围树木刚刚开始栽植,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也寓意着新生与希望。
“梵罢篱门明月上,定时钟阜白云开”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僧侣结束晚课后,月光洒满篱笆门,而远处的钟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含了僧侣修行生活的静谧与深邃。
“东林竹长霞为衲,西岳莲生石作台”则将目光转向了僧侣的日常活动。东林竹林中,霞光映照,仿佛是僧侣的袈裟;西岳莲花盛开,石台之上,象征着修行的高洁与清净。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比喻,展现了僧侣修行的境界与精神追求。
最后,“策里楞伽还欲授,许询都讲几时来”表达了对知识传承与交流的期待。楞伽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此处“策里楞伽”可能指僧侣准备传授佛法或讨论教义。许询是晋代著名的僧人,这里提到他,可能是借以表达对古代高僧智慧的敬仰,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无着上人在青莲宇中的修行生活,以及他对佛法、自然、知识的深刻感悟和追求。
自揣平生,百无一能,此心拙诚。
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
遥望神州,故人千里,何幸今年共此行。
潇潇雨,算几番茅屋,灯火残更。
从教长路欹倾。
弃一醉、都浇磊块平。
向白云直上,君吟我和,绿波江畔,我唱君赓。
恰到相逢,又还相别,惭愧人间功与名。
长亭外,望野烟春草,不尽离情。
鸡舌浓香,朝马晨钟,十载禁廷。
恰行春绿野,从容冠盖,人家烟火,相望升平。
一夕霜台,又颁新宠,白璧青钱到姓名。
人争道,看春风袖里,霹雳抨轰。
谁怜汉水孤征。
得旗旆、相从有此行。
爱风流凝远,长歌细饮,青灯夜语,款曲交情。
恨杀文书,官程未了,又到殷勤渭城。
百年里,算悲欢离合,几度长亭。
一代橘轩老,胸次浩无穷。
当年比度元李,气象郁相同。
况是文章翰墨,溅溅龙*虎跃,又得复斋公。
俯仰想前辈,风采照区中。
羡君侯,三尺剑,六钧弓。
风雨堕地奔走,龌龊笑田翁。
今日衣冠华选,前日龙门桃李,歌咏入清雄。
看取此回去,奏论大明宫。
上寿,有勇退神仙今不远之句,因以此曲示之平生翰墨箕裘,误蒙*豸分司早。
登车揽辔,风烟万壑,连云鸟道。
五载归来,中台无事,江南芳草。
记钱塘门外,西湖湖上,登临处,知多少。
梦里五云楼阁,正瞻依、玉墀春好。
南海阴风、越台暑瘴,不禁怀抱。
白粥青齑,平心养气,万缘俱扫。
便从今、收拾黄牛十角,只闲中老。
如儿花额粉香匀。
点妆新。
看来真。
八十风流,都属太平人。
长日篆烟琴一曲,瓶水暖,麝梅薰。
酒烘仙颊晕微醺。
洞庭春。
要平分。
儿女团园,语笑重情亲。
更看蓝*红袖舞,歌娅姹,小诸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