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六十作閒人,君正勤劳在六旬。
心等虚空无彼我,病除四大益精神。
可知难处真如幻,莫作歧看冤亦亲。
吾道埋头风雪下,不须飏颂落声尘。
僧多六十作閒人,君正勤劳在六旬。
心等虚空无彼我,病除四大益精神。
可知难处真如幻,莫作歧看冤亦亲。
吾道埋头风雪下,不须飏颂落声尘。
这首诗以“寿监院应公”为题,由明代诗人释今鸷所作。诗中描绘了对一位年逾六旬的僧人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首句“僧多六十作閒人”,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年过六十的僧人比喻为众多僧人中的“闲人”,强调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境。接着,“君正勤劳在六旬”则通过对比,指出这位僧人虽已年迈,却依然勤勉不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坚韧与毅力。
“心等虚空无彼我,病除四大益精神”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僧人的内心世界。他将心灵比作虚空,摒弃了自我与他者的分别,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与情感束缚的精神境界。同时,通过祛除身体的病痛,使精神更加饱满与健康。
“可知难处真如幻,莫作歧看冤亦亲”这两句,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面对困难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误解与偏见,但实际上,这些困难不过是虚幻的存在。因此,不应因一时的误解而伤害他人,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最后,“吾道埋头风雪下,不须飏颂落声尘”两句,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仰与追求。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要坚持自己的道路,无需过多地宣扬或在意外界的评价,因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坚守与实践。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与哲理的探讨,展现了对超然物外、内心纯净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人间第一荣,初得好科名。
万乘登楼看,三台让路行。
搜罗空草泽,宴会敌蓬瀛。
榜眼兼衣钵,偏依野客情。
将为干名入帝都,却言归隐蜀乡闾。
永抛丹桂辞京辇,深入青山侍板舆。
囊里几般仙药草,杖头数卷道经书。
相门亲友应相羡,富贵终难复旧居。
吟坐俱头白,分携重怆情。
才堪亲帝座,贫不似官行。
晓雾迷山径,秋霖破驿程。
唯应刘小谏,到阙始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