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车走长天,劫劫不容息。
坐令韶稚子,面有冻梨色。
崎岖百年内,贵贱俱物役。
独往属幽人,膏肓嗜泉石。
伊予真爱山,所向留屐迹。
遥岑难历脚,望望怜寸碧。
阿卿昨远游,厌俗眼常白。
归来对家山,随遇有馀适。
哦诗洗穷愁,感事念今昔。
婆娑碧溪上,俛仰欣自得。
应嗤曩行路,万事等儿剧。
相期从此始,幽赏且连夕。
日车走长天,劫劫不容息。
坐令韶稚子,面有冻梨色。
崎岖百年内,贵贱俱物役。
独往属幽人,膏肓嗜泉石。
伊予真爱山,所向留屐迹。
遥岑难历脚,望望怜寸碧。
阿卿昨远游,厌俗眼常白。
归来对家山,随遇有馀适。
哦诗洗穷愁,感事念今昔。
婆娑碧溪上,俛仰欣自得。
应嗤曩行路,万事等儿剧。
相期从此始,幽赏且连夕。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侄子范端臣在感怀世事、追求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彼此心灵的交流与共鸣。诗中以“日车走长天”开篇,形象地比喻时间的流逝,引出人生的短暂与忙碌,以及人们在社会中的奔波劳碌。
接着,“坐令韶稚子,面有冻梨色”,通过描述孩子们因生活艰辛而显得憔悴,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随后,诗人转向对个人内心的探索,“崎岖百年内,贵贱俱物役”,指出无论地位高低,人们都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
“独往属幽人,膏肓嗜泉石”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伊予真爱山,所向留屐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每一步都留下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
“遥岑难历脚,望望怜寸碧”描绘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即使无法亲至,也心生怜爱之情。“阿卿昨远游,厌俗眼常白”,通过侄子的经历,反映了对世俗眼光的厌倦,强调了追求内心真实与自由的重要性。
“归来对家山,随遇有馀适”,侄子归来后,面对熟悉的家乡,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哦诗洗穷愁,感事念今昔”,通过创作诗歌来洗涤内心的忧愁,反思过去与现在,寻求心灵的慰藉。
“婆娑碧溪上,俛仰欣自得”,在碧绿的溪流旁,诗人与侄子一同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应嗤曩行路,万事等儿剧”,诗人反思过去的种种经历,认为它们不过是儿戏般的琐事。
最后,“相期从此始,幽赏且连夕”,表达了诗人与侄子共同期待未来,继续在幽静之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亲情与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雅的情操。
山林远志久封殖,误随小草辄轻出。
得似乾淳太史公,万古不磨董狐笔。
太史龙鹤山中人,玩心竹素如醉醒。
鍊师喜为作妙供,灵苗相间丛卉生。
七年飘摇湖海客,生怕鱼鲤腐关膈。
圆规得自太史孙,清苦本来同气质。
十洲地产富琼芝,龙鹤何曾欠蕨薇。
与君约归如有期,跃鲤何用姜芥胹。
失脚尘土窄,谒归旬朔暂。
迂径款名山,攀险得幽玩。
平川开霭杳,长江远疏散。
驱车松柏阴,闯户风日淡。
楼居规制古,殿壁丹青暗。
仙翁李八百,曾举陟霄汉。
遗迹古未陈,见我若笑粲。
灵液喷幽岩,枯楠茁新干。
黄冠肃延劳,绿茗劝浇灌。
饥肠殷雷蛰,尘虑忽冰泮。
碑阅唐隶遒,诗为处士叹。
三生学精苦,一日升汗漫。
我岂无宿缘,心犹悯世难。
思见甲兵洗,永息毡毳悍。
王度式金玉,民劳拔涂炭。
翛然一儒腐,不自省疏缓。
强令事驰驱,终觉窘羁绊。
何当脱屣去,托迹烟霞伴。
宫洞吟步虚,丹经严静观。
太初以为邻,巧历那可算。
松风天末来,为我发永叹。
《过金堂迂路登三学山李八百仙人道场》【宋·程公许】失脚尘土窄,谒归旬朔暂。迂径款名山,攀险得幽玩。平川开霭杳,长江远疏散。驱车松柏阴,闯户风日淡。楼居规制古,殿壁丹青暗。仙翁李八百,曾举陟霄汉。遗迹古未陈,见我若笑粲。灵液喷幽岩,枯楠茁新干。黄冠肃延劳,绿茗劝浇灌。饥肠殷雷蛰,尘虑忽冰泮。碑阅唐隶遒,诗为处士叹。三生学精苦,一日升汗漫。我岂无宿缘,心犹悯世难。思见甲兵洗,永息毡毳悍。王度式金玉,民劳拔涂炭。翛然一儒腐,不自省疏缓。强令事驰驱,终觉窘羁绊。何当脱屣去,托迹烟霞伴。宫洞吟步虚,丹经严静观。太初以为邻,巧历那可算。松风天末来,为我发永叹。
https://shici.929r.com/shici/NwP13PzP.html
先生溪上种修竹,呼吸溪光餐竹绿。
自应不同此君医,冰雪之胸元不俗。
我欲相从竹溪中,已办青蓑黄篾篷。
卧听肃肃摇清风,一洗满怀尘土空。
祇愁一夕风雷起,变化飞龙葛陂水。
凌云去去固无心,莫忘溪头舞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