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书家两大宗,倾朝好尚习王钟。
岂知字体趋时贵,古学谁人肯问踪。
唐宋书家两大宗,倾朝好尚习王钟。
岂知字体趋时贵,古学谁人肯问踪。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文人梁成楠对于书法与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诗中对比了唐代和宋代的书法大家,指出当时社会对书家的推崇往往局限于当朝流行的风格,如王羲之和钟繇,而忽视了古学的传承。
“唐宋书家两大宗,倾朝好尚习王钟。” 开篇即点明了唐代以王羲之为代表,宋代以钟繇为尊的书法风潮,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些名家作品的追捧。
“岂知字体趋时贵,古学谁人肯问踪。” 后两句则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作者认为,在追求时尚字体的同时,古人的书法精髓和学识却鲜有人去深入探究和学习,流露出一种对传统艺术价值被忽视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既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历史演变的洞察,也体现了其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呼吁。
粤王古台结衡宇,八月芙蓉映霜渚。
饶州太守来举觞,潜虬跃波听人语。
我何以语君,曲肱之外多浮云。
把玩自怡悦,岂必追随鸿鹭群。
君何以语我,春阳所施何不可。
蓬弧志四海,岂必赤墀与青琐。
眼中离合今十年,世涛呼汹胡为然。
丹枫叶脱白榆暮,明发粤台怀婺川。
婺川本是施罗国,笑谢双旌入莲幕。
石阡在昔登方岳,渊源况是承家学。
鹏徙何曾同燕雀,且尽醁醽为君酌。
君不见,市上沽,何处无。
生计转大心易粗,清讴不复闻当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