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
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
何由听白雪,秪益泪沾襟。
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
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
何由听白雪,秪益泪沾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秋时节独自踏上归途的愁苦情怀。"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开篇即设置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青门常指城门,疏钟则是指清晨的钟声,诗人似乎是在这宁静的早晨踏上了归程,心中充满了对远方家园的思念。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感受。"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则通过自然景象渲染了诗人的情绪,暮色的鸟鸣似乎带着一丝哀愁,而秋日的云彩也常伴随阴霾,显得分外凄凉。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荒凉景象,乱坟指的是历史遗迹的坟墓,而松柏作为常绿树木,在这里却显得稀少,这种景象加重了诗人的哀愁。野径则是荒废的小路,被深秋的草茅覆盖,增添了一份萧瑟感。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中的“灞涘”和“汾南”可能指的是具体的地名,而“袁安履”则是说脚步在这样的地方留下印记,“宓贱琴”则是对琴声的低沉与淡远的形容,这些细节都在强化诗人的孤独情感。
最后,"何由听白雪,秪益泪沾襟"一句,通过唐代著名的《白雪》乐曲,与诗人眼前的萧瑟秋景相结合,触动了诗人的深沉哀愁,使得泪水潸然。这个结尾不仅是对前文的情感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独自旅行中的孤寂与思念,以及面对荒凉自然时的悲伤与哀愁,是一篇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古典佳作。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