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归一宗,始形佛力大。
食肉从屠门,有腹谁忍饿?
平等诸法相,百舌辨难破。
色界虽华鬘,空空与之化。
撒掌投祗林,随宜憩台榭。
选胜同辨材,形义确无借。
为石必赴高,是泉尽趋下。
容有穿凿存,固堪矫揉谢。
病僧不顾人,竹阴裹云卧。
彼且息彼筇,吾自啖吾蔗。
众妙归一宗,始形佛力大。
食肉从屠门,有腹谁忍饿?
平等诸法相,百舌辨难破。
色界虽华鬘,空空与之化。
撒掌投祗林,随宜憩台榭。
选胜同辨材,形义确无借。
为石必赴高,是泉尽趋下。
容有穿凿存,固堪矫揉谢。
病僧不顾人,竹阴裹云卧。
彼且息彼筇,吾自啖吾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自然景观时的感悟和心境。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首句“众妙归一宗,始形佛力大”表达了万物归一,佛力伟大的哲学观点。接着,“食肉从屠门,有腹谁忍饿?”通过对比食肉与忍受饥饿,探讨了慈悲与节制的主题。随后,“平等诸法相,百舌辨难破”强调了佛法的平等性和深奥性,即使是百舌也难以完全解释。
“色界虽华鬘,空空与之化”则将色界(物质世界)与空性(佛教中的空无)进行对比,暗示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和空性的本质。接下来的“撒掌投祗林,随宜憩台榭”描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自由与放松,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选胜同辨材,形义确无借”表明作者在选择胜地时,注重的是内在的意义而非外在的形式。接下来的“为石必赴高,是泉尽趋下”运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的追求与方向,石头追求高处,泉水流向低处,象征着不同的目标与路径。
“容有穿凿存,固堪矫揉谢”表达了对刻意雕琢或过分修饰的反感,认为自然之美在于其本真与纯粹。最后,“病僧不顾人,竹阴裹云卧。彼且息彼筇,吾自啖吾蔗”描绘了一位病态和尚在竹林中休息,而诗人则独自品尝甘蔗的情景,体现了个人的独立与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的描绘、佛教哲学的思考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风日明寒食,古观辛夷花。
冉冉山势转,寂寂溪流斜。
摩挲旧题字,故人天之涯。
尚馀子皋子,与我同咨嗟。
素抱安用摅,清弹啜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