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如梦里,官舫泊名山。
弱葛缘霄路,陵苕拂佩环。
峰殊三十六,水竟九重湾。
手泽成龙杖,仙源渺莫攀。
小时如梦里,官舫泊名山。
弱葛缘霄路,陵苕拂佩环。
峰殊三十六,水竟九重湾。
手泽成龙杖,仙源渺莫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忆十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武夷山的情景,充满了对童年时光和自然美景的怀念。首句“小时如梦里”,以梦境比喻幼时的记忆,既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模糊感,也暗示了记忆中的美好与神秘。接着,“官舫泊名山”描绘了乘坐官船到达名山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
“弱葛缘霄路,陵苕拂佩环”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弱葛(一种藤本植物)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仿佛是通往天际的道路;陵苕(一种草本植物)则轻轻拂过佩戴的玉环,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山中植物的生长状态,也暗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峰殊三十六,水竟九重湾”则展示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三十六峰各具特色,九重湾的水流曲折蜿蜒,展现了山水之美。这里不仅赞美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隐含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最后,“手泽成龙杖,仙源渺莫攀”两句,通过“龙杖”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古代传说中仙人所使用的法器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神秘仙境的追寻。然而,“渺莫攀”则表达了这种追求的不可得,既有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童年时期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回忆,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蕴含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罢父之山洱水源,首尾峡束中渊浑。
刬地横开大理国,挟风酿雪天阴昏。
波光渺渺破古镜,寒涛日齧苍山根。
特留隙地辟城郭,一览已尽百里宽。
四洲三岛在何所,稍见数点青鸦翻。
长路漫漫绕海角,孤烟一抹销人魂。
朝看帆来暮帆去,风如潮信无移痕。
五湖欲往计未果,思与水仙相对论。
屈伸固有命,秋毫非人功。
三世不徙官,执戟老扬雄。
荀爽起布衣,百日至三公。
猿臂终数奇,李蔡本下中。
方壮既悼颜,皓首仍悲冯。
世有巧而踬,亦或拙而通。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时命苟不谐,不如安固穷。
鸾刀夜割黑龙尾,碾作端溪苍玉砥。
花镔铁面一尺方,紫雾红光上书几。
银丝双缠玉腰围,翡翠青斑绣紫衣。
金星鸲眼不敢现,案上墨花皆倒飞。
景炎丞相魁龙榜,抚玩不殊珠在掌。
背铭刻骨四十四。血录至今犹可想。
谢公古文今所师,西台一恸神血垂。
独持老瓦出门去,冬青树边书愤词。
天翻地覆神鬼怒,九庙成灰陵骨露。
庐陵忠魄上骑箕,流落端生何所寓。
抱遗老人生计拙,爱把文章写忠烈。
霜毫一夜电光飞,不必矮桑重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