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籍三十年,息肩犹未得。
静中自寻思,永夜劳转侧。
来日苦无多,胡不惜筋力。
富贵如浮云,百岁犹顷刻。
世途多险巇,反覆无终极。
何不早挂冠,戚友相亲㥾。
西熟课儿孙,东皋艺黍稷。
早毕公家赋,早完私家责。
浊醪聊适口,粗粝堪供食。
八口可无饥,四邻好为德。
时而曳杖游,时而曲肱息。一事不萦怀,两耳常?塞。
用以怡吾神,徜徉华胥国。
通籍三十年,息肩犹未得。
静中自寻思,永夜劳转侧。
来日苦无多,胡不惜筋力。
富贵如浮云,百岁犹顷刻。
世途多险巇,反覆无终极。
何不早挂冠,戚友相亲㥾。
西熟课儿孙,东皋艺黍稷。
早毕公家赋,早完私家责。
浊醪聊适口,粗粝堪供食。
八口可无饥,四邻好为德。
时而曳杖游,时而曲肱息。一事不萦怀,两耳常?塞。
用以怡吾神,徜徉华胥国。
这首诗名为《言志》,是明代诗人王象晋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首句“通籍三十年,息肩犹未得”描绘了诗人历经官场三十年,却仍未得到解脱或满足的状态,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与无奈。接着,“静中自寻思,永夜劳转侧”表明在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反思,内心充满困扰与挣扎。
“来日苦无多,胡不惜筋力”表达了对时间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努力与付出的反思。接下来,“富贵如浮云,百岁犹顷刻”揭示了对物质追求的淡漠,以及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诗人认为富贵如同过眼云烟,百年光阴转瞬即逝。
“世途多险巇,反覆无终极”描述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中的不确定性。诗人意识到人生的道路充满挑战与变数,难以预测结局。在此背景下,“何不早挂冠,戚友相亲㥾”提出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人建议人们及早辞去官职,与亲朋好友相伴,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西熟课儿孙,东皋艺黍稷”描绘了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景,诗人希望子孙后代能在熟悉的土地上耕作,传承农耕文化。接下来,“早毕公家赋,早完私家责”强调了完成公私事务的重要性,体现了对责任的重视。
“浊醪聊适口,粗粝堪供食”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诗人认为一杯浊酒足以解渴,粗茶淡饭也能充饥。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物质需求的淡泊。
“八口可无饥,四邻好为德”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谐与邻里和睦的向往,希望家人能够衣食无忧,邻里之间能相互帮助,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后,“时而曳杖游,时而曲肱息”描绘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时而漫步于山水之间,时而倚靠手臂小憩。这种生活充满了自由与放松,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一事不萦怀,两耳常?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没有过多的忧虑和烦恼,两耳仿佛被塞住,不再受外界杂音的影响。这种状态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安宁。
“用以怡吾神,徜徉华胥国”则将诗人的心境比喻为进入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华胥国,这里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和谐的理想之地,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慰藉。
综上所述,这首《言志》诗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