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千峰得此村,结茅况复近高轩。
相闻爱客时开径,应许閒人来叩门。
半角好山谁作主,一溪流水自同源。
老僧昨暮鸣清磬,曾否因风到耳根。
行遍千峰得此村,结茅况复近高轩。
相闻爱客时开径,应许閒人来叩门。
半角好山谁作主,一溪流水自同源。
老僧昨暮鸣清磬,曾否因风到耳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漫步群山,最终发现了一个宁静的村落,与一位名叫霍宾辉的孝廉家的园林相邻。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行遍千峰得此村,结茅况复近高轩。”描述了诗人跋涉过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这个隐匿于深山中的村落,而村落又靠近了那位显赫人物的府邸,暗示着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故事。
颔联“相闻爱客时开径,应许闲人来叩门。”表达了村落主人的热情好客,每当有人来访,他们便会开辟一条小路,欢迎客人,并允许闲散之人前来敲门拜访,体现了主人的慷慨与友善。
颈联“半角好山谁作主,一溪流水自同源。”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观,诗人赞叹那半山腰的美景,似乎在思考这山究竟是由谁主宰的,而那潺潺溪流则仿佛是源自同一源头,象征着和谐与连贯。
尾联“老僧昨暮鸣清磬,曾否因风到耳根。”以一位老僧深夜敲响清磬作为收尾,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自然与心灵之间微妙联系的思考。诗人似乎在问,这悠扬的钟声是否因为风的缘故,才传入了他耳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作品。
乡赋鹿鸣篇,君为贡士先。
新经梦笔夜,才比弃繻年。
海雨沾隋柳,江潮赴楚船。
相看南去雁,离恨倍潸然。
难求珍箑过炎天,远就金貂乞月圆。
直在引风欹角枕,且图遮日上渔船。
但令织取无花簟,不用挑为饮露蝉。
莫道如今时较晚,也应留得到明年。
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积藓下销香蕊尽,晴阳高照露华乾。
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