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瑶函。念家山。十八荔娘红玉酣。味如兰。味如兰。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霜林何日红于酒。
更将百颗题书后。忆江南。忆江南。
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
把瑶函。念家山。十八荔娘红玉酣。味如兰。味如兰。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霜林何日红于酒。
更将百颗题书后。忆江南。忆江南。
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樊增祥所作的《梅花引·其二·南中寄茶果至》。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远方寄来的茶果,尤其是荔娘红玉般的荔枝,其味道如同兰花般芬芳。他想象着霜林的红艳可能胜过美酒,甚至期待在荔果上题写诗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把瑶函,念家山",开篇即传达出诗人拆开包裹,遥想故乡的情感。"十八荔娘红玉酣",运用比喻,将荔枝比作十八位美貌女子醉态可掬,形象生动。"味如兰,味如兰",反复强调荔枝的香甜,仿佛能闻到其独特的兰花香气。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进一步描绘品饮荔枝的场景,以春雪形容其甘甜,犹如品尝春天的白雪。"霜林何日红于酒",则借霜林之红与酒相比,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向往。
最后三句"忆江南,忆江南。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直接抒发对江南的怀念,认为即使鲈鱼之美也无法比拟收到的柑橘带来的喜悦,表达了对远方亲友和家乡的深深眷恋。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寄送的茶果寄托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昭昭白日光,夜台不蒙辉。
冥冥泉下人,讵识生者悲。
和风扇春林,病叶忽辞枝。
大化有逸顺,庸情安可知。
忆昔送将归,不谓成永辞。
奄忽岁已迁,家人空馀思。
宿莽回青阳,蛰魄无骇时。
彭、聃以为天,斯理谁能齐。
悲来时涕零,援笔空复词。
忆昔侍笔砚,群籍纷披搜。
我母时禁止,夺书或父尤。
父时告我母,曾闻大家不。
表志迈迁史,笔削追《春秋》。
六宫席前拜,融续门下收。
子成荷母荫,亦封关内侯。
而我闻之喜,逸气同云遒。
迄今读其书,颜色惨以愀。
史必三长具,宁独词藻优。
倢伃固家学,左谢安能俦。
我才远不逮,古人良可求。
勖哉闺门内,掩卷神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