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搜病骨,丝纩莫能禦。
析薪燎枯竹,勃郁烟充宇。
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
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
挑抉靡遗馀,陶穴付一炬。
积火变深黳,牙角犹愤怒。
老翁拥破毡,正昼出无屦。
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
御炉岁增贡,圆直中常度。
闾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
升平百年后,地力已难富。
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百物今尽然,岂为一炭故。
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
苦寒搜病骨,丝纩莫能禦。
析薪燎枯竹,勃郁烟充宇。
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
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
挑抉靡遗馀,陶穴付一炬。
积火变深黳,牙角犹愤怒。
老翁拥破毡,正昼出无屦。
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
御炉岁增贡,圆直中常度。
闾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
升平百年后,地力已难富。
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百物今尽然,岂为一炭故。
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买炭》,描绘了冬日严寒中百姓生活艰辛的情景。诗人以苦寒之景开篇,形象地写出寒冷刺骨,即使是厚厚的丝绵也无法抵挡。接着,他描述了砍伐枯竹作为取暖之柴,烟雾弥漫,充满整个空间。西山上的古松和橡树因材大而被砍伐,其根部散落在溪谷,如同龙蛇和猛兽盘踞。
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现象,权贵之家对木材的需求使得普通百姓的生存资源也被掠夺,连仅有的柴火都被悉数取走,甚至不惜焚烧陶器以求取暖。火势炽烈,木头燃烧发出怒吼,反映出贫寒人家生活的困苦。老人衣着破旧,连鞋子都无从着落,只能在白日里赤足外出,篮中的钱少得可怜,只能勉强买到一点炭。
诗中提到朝廷对御炉燃料的需求逐年增加,导致民间资源紧张,百姓不敢轻易出售,只好将根节留给诗人。诗人忧虑的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之后,土地肥力也会逐渐衰竭,如果人们只知道奢侈挥霍,不知节约,未来子孙将无以为继。他以百物皆如此,不仅仅是炭的问题,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以及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节约意识的呼唤。
吴牛喘月齿发颓,晚阴阁雨杂殷雷。
一番重酿熨人暑,径欲濯涧扪崔嵬。
潭潭招提此亭在,鸥鹭惯客无惊猜。
番君故国号潇洒,巨浸沃日西南来。
别为瀰茫浩汗之沼沚,中有晶荧照耀金碧之楼台。
钱塘未应邈,北顾真悠哉。
饮牛之津斡星渚,一色蓝英玉奁贮。
连冈十里卧晴虹,近竹远松如抹堵。
就追神观所得多,清风为我生曾波。
有生吊暑乃天性,独快疏棂亦吾病。
无论承露盘,未议清凉境。
安得大地变广寒,相与一世振絺屏箑缨头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