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
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
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
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
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
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
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
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
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
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
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
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
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
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两句,说明诗人曾在官场有名,但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回到自己心仪的沧州之地。
“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描绘了一幅行者渐去、主人庭院中树木正值秋季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怀。
“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表明诗人对于天命的询问并不关心,只是单纯地想要在大自然中漫游,以此来逃避世俗的喧嚣和束缚。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以及他对白云间隙处的喜爱之情。
“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描绘了一种萧瑟孤寂的江海景观,以及每到傍晚时分,都能看到那遥远的丹丘。这里的丹丘可能是指山名,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所。
“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表达了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像渔人执着于钩线,而是随遇而安,以赏心为乐。
“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想要渡过生活之海却缺乏轻舟的无奈。
最后,“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则是对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抒发。河水的流动象征着时光的不断流逝,也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怀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脱,以及对生命易逝和人间情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