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望江水,江水之流以千里。
黄鹄知得高蜚止,愿遗香草美人子。
关弓问鹄从何来,我主万年亦诚哉。
禾黍不获鹄何食,遨游四海安终极。
临高台,望江水,江水之流以千里。
黄鹄知得高蜚止,愿遗香草美人子。
关弓问鹄从何来,我主万年亦诚哉。
禾黍不获鹄何食,遨游四海安终极。
这首诗《临高台》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临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首句“临高台,望江水”,点明了地点和视角,诗人站在高台上,极目远眺,江水在视野中延展,营造出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江水之流以千里”进一步强调了江水的辽阔与奔腾不息,仿佛是时间与空间的延伸。
“黄鹄知得高蜚止,愿遗香草美人子”两句,借黄鹄的形象,表达了对高洁品质和美好情感的追求。“黄鹄”象征着高飞远翔的志向,而“香草美人子”则暗喻了理想中的美好事物或理想的人格。诗人希望像黄鹄一样,追求高远的目标,并愿意将其美好的品质传递给他人。
“关弓问鹄从何来,我主万年亦诚哉”这两句,通过询问黄鹄的来历,表达了对自身身份和理想的思考。诗人自比为君主,渴望长治久安,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禾黍不获鹄何食,遨游四海安终极”则是对自由与生存的探讨。禾黍象征着生活的基本需求,黄鹄若无食物,如何生存?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提问,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遨游四海安终极”表达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对未知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象征性的人物,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生存与探索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