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
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
能悉佛性眼,还如暗里墨。
计此似神通,轮回有智力。
若欲具真如,勤苦修功德。
佛在五荫中,努力向心克。
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
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
能悉佛性眼,还如暗里墨。
计此似神通,轮回有智力。
若欲具真如,勤苦修功德。
佛在五荫中,努力向心克。
这首诗《回波乐》(其五十六)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生命、自我认知、佛法与修行等主题。
首先,“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诗人以“幻身”为切入点,指出人的身体如同梦幻泡影,非真实存在,但人们往往迷失其中,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这句诗揭示了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接着,“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这里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代表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诗人认为,人的身体是由这四大元素组成,但同时又暗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贼”)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这种力量可能是欲望、贪婪或是其他负面情绪,它们如同窃贼,悄悄侵蚀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能悉佛性眼,还如暗里墨。”这一句表达了对佛性的追求与理解。佛性,即佛教中指的觉悟或智慧,是超越世俗、解脱苦难的状态。然而,要真正洞察佛性并非易事,它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墨迹,难以被轻易发现。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
“计此似神通,轮回有智力。”诗人将对佛性的追求比作拥有神通,意味着通过修行可以掌握超凡的能力,摆脱轮回的束缚。这里的“智力”不仅指智慧,也包含了对生命循环的理解与驾驭。
最后,“若欲具真如,勤苦修功德。”真正的解脱和智慧(真如)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功德来实现。这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善行,最终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觉醒。
“佛在五荫中,努力向心克。”“五荫”指的是佛教中描述的五种障碍或迷惑,包括我慢、疑、无明、贪、嗔等。诗人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面并克服这些障碍,通过内心的修炼,逐步接近佛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自我认知的挑战、修行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最终达到心灵解脱的可能性。它不仅展现了王梵志独特的文学风格,也蕴含了丰富的佛教智慧,对读者具有启发和反思的价值。
晨出建德门,暮宿居庸关。
风鸣何萧萧,月出何团团。
短辕驻空野,悲笳生夕寒。
我本吴越人,二年客幽燕。
幽燕非我乡,而复适乌桓。
前登桑乾岭,西望太行山。
太行何盘盘,欲往愁险艰。
寓形天壤内,忽如水上船。
昨日东海隅,今夕西江边。
役役何所求,吾将返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