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作天河玉作堤,河流倒挂与天齐。
可怜抛向昆崙顶,一到人间浊似泥。
银作天河玉作堤,河流倒挂与天齐。
可怜抛向昆崙顶,一到人间浊似泥。
这首诗以黄河为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黄河的独特风貌和复杂性。首句“银作天河玉作堤”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黄河比作银河,堤岸则如玉砌,形象地描绘出黄河在特定视角下的壮丽景象。接着,“河流倒挂与天齐”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仿佛河水倒悬,直抵苍穹,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壮观。
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可怜抛向昆仑顶”这一转折,暗示了黄河源头的崇高与神圣。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力量和纯洁,此处用以形容黄河的发源地,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暗含了对黄河源头纯净状态的怀念。
最后一句“一到人间浊似泥”则揭示了黄河流经不同地域后所呈现的另一面——混浊。这不仅是对黄河水质变化的描述,更隐喻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复杂与变迁。从源头的清澈到途中的混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象相联系,引发了人们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之美,也触及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我本忘世人,有志在岩穴。
欣逢会心友,提携步林樾。
云中野僧居,树梢清磬发。
不惮登陟劳,遂得造石窟。
门前羃萝茑,座后翳松栝。
结草为三衣,降龙在一钵。
问我从何来,执手道契阔。
食我青精饭,语我颇谆切。
教我去众巧,使我守一拙。
我诚服其言,毕志不敢越。
他年定依止,相与定晚节。
万事尽弃捐,饮涧茹薇蕨。
自昔真仙道,恬淡而无为。
以之固灵根,远寄或可期。
秦皇与汉武,纵欲不知疲。
既已长中国,复欲威四夷。
其性忍而愎,举非仙者资。
天监常昭晰,讵容肆谩欺。
不自省其衷,妄冀苟得之。
所愿竟无成,徒为后人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