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不知春色早,驱车漫走邯郸道。
陌上看看草色青,郊原忽睹杏花好。
邯郸女儿年十五,独立花边艺蔬圃。
鸣筝在手不忍弹,似识行人行路苦。
长安此时春正妍,上林花发艳阳天。
倚云耀日织成锦,占尽韶华娇可怜。
何似墙东花片片,淡妆浅抹生顾盼。
含露愁看出塞人,香风吹送西飞燕。
君不见道旁少年金鞍锦勒扬沙走,挥鞭飞矢贯新柳。
朝逐花间誇得意,暮上楼头醉斗酒。
当年不学游冶儿,故园花鸟长相思。
游子不知春色早,驱车漫走邯郸道。
陌上看看草色青,郊原忽睹杏花好。
邯郸女儿年十五,独立花边艺蔬圃。
鸣筝在手不忍弹,似识行人行路苦。
长安此时春正妍,上林花发艳阳天。
倚云耀日织成锦,占尽韶华娇可怜。
何似墙东花片片,淡妆浅抹生顾盼。
含露愁看出塞人,香风吹送西飞燕。
君不见道旁少年金鞍锦勒扬沙走,挥鞭飞矢贯新柳。
朝逐花间誇得意,暮上楼头醉斗酒。
当年不学游冶儿,故园花鸟长相思。
这首诗描绘了游子在邯郸道上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远方长安春景的向往。开篇以“游子不知春色早”点出主题,游子驾车行于邯郸道上,沿途景色逐渐展开。诗人细腻地捕捉到春天的细微变化,从青青的草地到盛开的杏花,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位十五岁的邯郸少女,在花边的菜园里劳作,手中虽握着筝,却似乎被行人的辛苦所触动,不愿弹奏。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随后,诗人转向长安,对比两地的春景,长安的繁华与上林花的艳丽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两地的不同风貌。紧接着,诗人又以“何似墙东花片片,淡妆浅抹生顾盼”为过渡,将视线从长安拉回邯郸,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充满生机的杏花图,与前文形成呼应。
最后,诗人通过“含露愁看出塞人,香风吹送西飞燕”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游子心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君不见道旁少年金鞍锦勒扬沙走,挥鞭飞矢贯新柳”这一场景,展现了游子旅途中的另一番景象,既有豪情也有孤独。
整首诗情感丰富,描绘了游子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展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