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枝轻翠近檐垂,朝暮清风不失期。
明月满庭无隐伏,夜深惟有此君知。
软枝轻翠近檐垂,朝暮清风不失期。
明月满庭无隐伏,夜深惟有此君知。
这首诗描绘了厅前丛竹在不同时间下的美丽景象,充满了自然与静谧的和谐之美。
首句“软枝轻翠近檐垂”,生动地展现了竹子柔软的枝条和清新碧绿的颜色,它们轻轻垂下,接近屋檐,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这里的“软枝”和“轻翠”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也暗示了其生命力的柔韧与生机勃勃。
次句“朝暮清风不失期”,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在清晨还是傍晚,清风都会如约而至,与竹林共舞。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性,也象征着竹子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自然规律之间的对比。
第三句“明月满庭无隐伏”,将视角转向夜晚,满庭的月光洒在竹林之上,使得竹影婆娑,仿佛整个庭院都被月光所覆盖。这里通过“明月”与“无隐伏”的结合,不仅描绘了月光下的竹林之美,也寓意着竹子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被遮掩。
最后一句“夜深惟有此君知”,点明了竹子在夜晚的独特地位。在深夜里,只有竹子能够感受到这份宁静与孤独,它成为了夜晚的守护者,见证了夜的深沉与寂静。这里的“此君”既是对竹子的尊称,也是诗人对竹子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精神的钦佩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厅前丛竹在不同时间下的描绘,展现了竹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竹子所蕴含的坚韧、高洁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竹子精神的赞美。
我生原杳杳,挺然铸此形。
大冶陶万物,我亦邀仙灵。
有才贵适用,何取穷一经。
边庭羽檄驰,秦塞聚飞蝇。
皎皎白日丽,天际阴霏兴。
何不拥长帚,直入斗间横。
一扫风尘色,万里浮云平。
终军当弱岁,长啸效明廷。
窃慕古人志,无路请长缨。
闻道东都万古悲,可堪人事与天时。
群雄睥睨嗟何及,一代人才信有禆。
党籍尽教诸子与,天机惟许此翁知。
解嘲莫笑扬雄论,谁画陈蕃入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