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月人家爱晴旭,纸筐分叶声满屋。
三眠过后桑树稀,称来银茧缫为丝。
山村日午纬车响,榆柳阴阴烟火迟。
忆昔民间累苛派,新丝二月长先卖。
近年儿女有完襦,急公更足偿私债。
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马头娘。
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
蚕月人家爱晴旭,纸筐分叶声满屋。
三眠过后桑树稀,称来银茧缫为丝。
山村日午纬车响,榆柳阴阴烟火迟。
忆昔民间累苛派,新丝二月长先卖。
近年儿女有完襦,急公更足偿私债。
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马头娘。
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
这首清代郑任钥的《春蚕词》描绘了乡村蚕农的生活场景。首句“蚕月人家爱晴旭”点明了蚕农对晴朗日子的期盼,因为蚕需要适宜的气候。接着,“纸筐分叶声满屋”形象地展现了妇女们忙碌地采桑叶的热闹景象。
“三眠过后桑树稀,称来银茧缫为丝”两句,描述了蚕经过三次蜕皮后的稀疏状态,以及将收获的蚕茧转化为珍贵丝绸的过程。接下来,“山村日午纬车响,榆柳阴阴烟火迟”描绘了午后村庄里纺织机声此起彼伏,人们在榆柳树荫下缓缓生火做饭的宁静画面。
诗中还反映了社会变迁,“忆昔民间累苛派,新丝二月长先卖”暗含了过去的苛捐杂税,而今“儿女有完襦”,生活有所改善,不再急于出售新丝以偿还债务。然而,“艰难衣食在农桑”一句又揭示出农民生活的艰辛。
最后,“年年拜祭马头娘”表达了对蚕神马头娘的虔诚敬奉,祈求丰收。“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则流露出对蚕妇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蚕丝能带来富饶与吉祥。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代农村蚕农的生活情境,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蕴含着对社会进步的微小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