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东游沧海边,全家到处寄邮传。
江淮李监人多厌,甲乙商墟利则迁。
遣兴千钟犹有酒,思归一马尚无田。
买山拟作诛茅计,难学巢由不用钱。
遁迹东游沧海边,全家到处寄邮传。
江淮李监人多厌,甲乙商墟利则迁。
遣兴千钟犹有酒,思归一马尚无田。
买山拟作诛茅计,难学巢由不用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远离尘嚣,遁迹东游至沧海边的生活状态。他与家人随遇而安,四处寄居,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诗中提到江淮之地的李监,可能象征着社会上的权贵阶层,诗人对他们持有一种厌倦的态度,暗示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尽管生活简朴,仍能以酒遣兴,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然而,思归之情却难以实现,因为没有足够的田产可供归隐,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诗人流露出想要买山隐居的心愿,但又感叹于无法像巢父、许由那样,不为名利所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束缚的无奈,构成了诗的主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精神自由与社会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
园卉千重,阑干六曲,色相和鸾差近。
小弄轻圆,忙到一宵声紧。
已生成、缀玉多情,休再道、司香无分。
替东风、著力扶持,几番迢递报花信。
蛛丝斜罩屋角,同是芳心挂处,飘残红粉。
寥落知音,说甚空中传恨。
恐狂蜂、浪蝶飞来,更燕子、衔将春尽。
怅高楼、疑雨孤鸣,梦回须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