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依山住,更为深村行。
莽莽少人迹,幽幽闻鸟声。
忽逢三四家,草树亦敷荣。
不觉六七里,烟霭还纵横。
已是依山住,更为深村行。
莽莽少人迹,幽幽闻鸟声。
忽逢三四家,草树亦敷荣。
不觉六七里,烟霭还纵横。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深入山村的旅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村的静谧与生机。
首句“已是依山住,更为深村行”点明了诗人从山脚开始,进一步深入到更加偏远的村落中去。这里的“依山住”与“深村行”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地理环境的险峻,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接着,“莽莽少人迹,幽幽闻鸟声”两句,通过“莽莽”形容深村的广阔与荒凉,而“少人迹”则强调了此处的偏僻与人烟稀少。然而,“幽幽闻鸟声”又为这寂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鸟鸣声打破了深村的沉寂,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忽逢三四家,草树亦敷荣”描绘了诗人意外发现的几户人家,以及周围草木繁茂的景象。这里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也体现了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
最后,“不觉六七里,烟霭还纵横”以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收尾。诗人不知不觉间走了六七里路,烟雾缭绕的景象展现出深村独特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深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的审美情趣和心灵追求。
幽忧成简出,苦吟成心疾。
有诗不与人,聊自呕抑郁。
故人偶相从,借酒道契阔。
樊山忽入坐,真若山排闼。
感君已再顾,诣谢意久阙。
微雨花覆窗,小坐极可悦。
诘朝出新句,语妙多曲折。
形骸殊声气,疏者孰与密?
庶为知者道,流俗莫强聒。
春归益闭户,刻意还阁笔。
贤者必自爱,恶能随世波。
乘兴恣所之,投闲非蹉跎。
侍郎忽挂冠,不受岁月磨。
掉臂山水间,时来听清歌。
胸中定何物,触天峰峨峨。
诗词亦间作,绝世殊臼科。
时人急禄仕,未必师孟轲。
终老长囚拘,所得竟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