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暑留余热,罗纨尚未捐。露华庭院早秋天。
又到一年今夕,七见月团圆。
深草藏萤火,凉蝉咽柳烟。生憎虫语太缠绵。
恼煞喓喓,恼煞搅人眠。
恼煞几重花影,和月到帘前。
残暑留余热,罗纨尚未捐。露华庭院早秋天。
又到一年今夕,七见月团圆。
深草藏萤火,凉蝉咽柳烟。生憎虫语太缠绵。
恼煞喓喓,恼煞搅人眠。
恼煞几重花影,和月到帘前。
这首《喝火令》是清代女诗人顾太清在新秋望日时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致与情感。
首先,“残暑留余热,罗纨尚未捐”,开篇即点明了夏末秋初时节,暑气未消,轻纱薄绸仍未舍弃,营造出一种过渡季节特有的微热氛围。
接着,“露华庭院早秋天”,露珠在清晨的庭院中闪烁,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为整首词铺垫了清冷而静谧的背景。
“又到一年今夕,七见月团圆”,中秋佳节,月亮圆满,一年之中再次相遇,表达了对团圆与美好时光的期待与珍惜。
“深草藏萤火,凉蝉咽柳烟”,深草丛中,萤火虫闪烁,凉风中的蝉鸣声断断续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意境。
“生憎虫语太缠绵”,对虫鸣的厌烦,实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或许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的逃避。
“恼煞喓喓,恼煞搅人眠”,“喓喓”指蝉鸣,此处直抒胸臆,表达出对蝉鸣的烦躁,间接反映出诗人的失眠与心绪不宁。
“恼煞几重花影,和月到帘前”,花影重重,月光洒落帘前,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情感的寄托,暗示着诗人虽被外界的美好所吸引,但内心仍难以平静。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中秋之夜的独特感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捕捉,体现了顾太清作为女性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