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不踏长安地,梦想朋游醉文字。
闻君持节渡湘来,喜入镫花照无睡。
知君慧眼湘月明,信君澄怀湘水清。
贤名一日播万口,邦人引领神先倾。
甄文救弊不遑恤,远接朱张近无匹。
乘轺崔浩时共荣,奏赋相如自称疾。
王程三载甫经年,何意告别乘归船。
君身岂藉官职重,所惜多士无良缘。
明廷衮衮登英杰,不信扶危少施设。
育才堂馆高切云,劝学文书纷似雪。
树人敢谓匪嘉谋,城社狐鼠难可搜。
狂夫横议惧民散,相忽得非根本忧。
我今伏处成衰暮,钳口藏身真自误。
君虽暂归行入朝,莫忘青蒲陈谏疏。
廿年不踏长安地,梦想朋游醉文字。
闻君持节渡湘来,喜入镫花照无睡。
知君慧眼湘月明,信君澄怀湘水清。
贤名一日播万口,邦人引领神先倾。
甄文救弊不遑恤,远接朱张近无匹。
乘轺崔浩时共荣,奏赋相如自称疾。
王程三载甫经年,何意告别乘归船。
君身岂藉官职重,所惜多士无良缘。
明廷衮衮登英杰,不信扶危少施设。
育才堂馆高切云,劝学文书纷似雪。
树人敢谓匪嘉谋,城社狐鼠难可搜。
狂夫横议惧民散,相忽得非根本忧。
我今伏处成衰暮,钳口藏身真自误。
君虽暂归行入朝,莫忘青蒲陈谏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先谦创作的《送吴子修学使归杭州》。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吴子修赴任杭州的欣喜与期待,同时也寓含了对朝廷选贤任能、教育为本的赞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人以“二十年不踏长安地,梦想朋游醉文字”开篇,回忆过去与朋友的书斋之乐,接着通过“闻君持节渡湘来,喜入镫花照无睡”表达对吴子修到来的喜悦,称颂他的贤名和洞察力。
“甄文救弊不遑恤,远接朱张近无匹”赞扬吴子修的才华和治政能力,认为他能改革弊端,超越朱张。接下来的诗句表达了对吴子修在朝廷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责任,“乘轺崔浩时共荣,奏赋相如自称疾”,暗示他将与崔浩等英才共事,但又担心仕途中的疾苦。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教育的重视,“育才堂馆高切云,劝学文书纷似雪”,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提醒吴子修要积极培养人才。诗人感慨自己“钳口藏身”,表示自己虽老但仍关心国事,希望吴子修能直言进谏,以“狂夫横议惧民散,相忽得非根本忧”。
最后,诗人鼓励吴子修尽管暂时归乡,但勿忘进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朝廷的忠告。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个人友谊的深厚,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品格。
春小寒轻,南枝一夜阳和转。
东君先递玉麟香,冷蕊幽芳满。应把朱帘暮卷。
更何须、金猊烟暖。千山月淡,万里尘清,酒樽经卷。
楼上胡床,笑谈声里机谋远。
甲兵百万出胸中,谁谓江流浅。憔悴狂胡计短。
定相将、来朝悔晚。功名做了,金鼎和羹,卷藏袍雁。
流水人家,乍过了斜阳,一片苍树。
怕听秋声,却是旧愁来处。
因甚尚客殊乡,自笑我、被谁留住。
问种桃、莫是前度。不拟桃花轻误。
少年未识相思苦。最难禁、此时情绪。
行云暗与风流散,方信别泪如雨。
何况夜鹤帐空,怎奈向、如今归去。
更可怜,闲里白了头,还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