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得心安便是通,乘龙非贵钓非穷。
那知碌碌攀鳞者,尽在先生不钓中。
才得心安便是通,乘龙非贵钓非穷。
那知碌碌攀鳞者,尽在先生不钓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的《题严子陵钓台二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严子陵钓鱼台的故事展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赏和对世俗名利追逐者的讽刺。
"才得心安便是通",诗人认为真正的通达并非在于地位的高低或财富的多少,而是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乘龙非贵钓非穷",这里的“乘龙”常用来比喻高官显位,“钓”则象征隐居生活。诗人强调,富贵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清贫的垂钓生活也能体现人生的尊严和价值。
"那知碌碌攀鳞者","碌碌"形容忙忙碌碌的样子,"攀鳞"暗指追求权势,像鱼儿争抢食物一样。诗人指出,那些忙于追求权位的人往往忽视了生活的真谛。
"尽在先生不钓中",这里的“先生”可能指的是严子陵,他以钓鱼为乐,不求仕途,却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超凡的智慧和品格。诗人借此表达对严子陵淡泊名利、自在生活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严子陵的钓台故事,寓言式地批评了社会上对名利的盲目追求,提倡内心的宁静和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愁雨久已屡,愁晴昨乃过。
高下既均沾,开朗实亦嘉。
素宇净襄云,遥峰矗黛螺。
习习披襟风,垂垂施架瓜。
络纬吟露丛,熠耀辉兰坡。
即看筑场圃,稍冀盈室家。
好生天地德,惠我黍稌多。
念彼三农夫,勤苦孰与加。
玉食而衮衣,劳心理则那。
有秋庶可期,半岁萦怀赊。
春杪夏初欣时雨,蹙眉远为商洛忧。
迩闻屡沾差少慰,望云日夜频增愁。
彼处麦收还过半,趁种禾黍芃如油。
此则十日期已迫,咒兼二麦难为秋。
眼前得失纷塞马,而我切切无穷休。
亦思所戒不知足,其如亿兆衣食谋。
入孝出弟民风淑,要先养欲与给求。
一夫不获予之辜,燮和无术其谁尤。
呜呼燮和无术其谁尤,安得宜雨而雨、宜旸而旸,遍我寰宇长蒙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