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义街旁寺,开堂久自元。
增脩传胜国,祝嘏为慈尊。
又数百年阅,那庄严相存。
往来惜颓废,葺构省华繁。
幢石难寻址,虬松尚护门。
毗卢弗见阁,祗树不妨园。
顶礼观音在,传闻窑变原。
静观因有会,了识未忘言。
成矣宁无坏,今兮古漫论。
五言识颠末,聊当屃碑攑。
彰义街旁寺,开堂久自元。
增脩传胜国,祝嘏为慈尊。
又数百年阅,那庄严相存。
往来惜颓废,葺构省华繁。
幢石难寻址,虬松尚护门。
毗卢弗见阁,祗树不妨园。
顶礼观音在,传闻窑变原。
静观因有会,了识未忘言。
成矣宁无坏,今兮古漫论。
五言识颠末,聊当屃碑攑。
这首《报国寺十韵》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对报国寺的描绘与感慨,展现了其对历史变迁的深思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首句“彰义街旁寺,开堂久自元”,点明了报国寺的位置与悠久的历史,彰义街旁的寺庙自元代便已存在,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增脩传胜国,祝嘏为慈尊”两句,描述了报国寺在历史长河中的修缮与传承,以及它作为慈尊的地位,体现了佛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又数百年阅,那庄严相存”则进一步强调了报国寺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持着庄严的面貌,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往来惜颓废,葺构省华繁”则表达了对报国寺可能面临的衰败的担忧,以及对修复工作应保持简朴的建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幢石难寻址,虬松尚护门”两句通过寻找不到旧址的幢石和依然守护着大门的虬松,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永恒,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毗卢弗见阁,祗树不妨园”则通过对比毗卢阁的不见与祗树园的完好,反映了历史的不公与自然的宽容。
“顶礼观音在,传闻窑变原”两句将目光转向了报国寺内的观音像与窑变传说,既是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也是对民间故事的肯定。最后,“静观因有会,了识未忘言”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言语的谨慎使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成矣宁无坏,今兮古漫论”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思考,既认识到事物总有兴衰更替,也提醒人们不应过于拘泥于过去或未来,而应把握当下。最后,“五言识颠末,聊当屃碑攲”以简洁的语言总结全诗,表达了通过五言诗了解事物始末的愿望,并将其视为对历史的纪念。
整体而言,《报国寺十韵》不仅是一首对报国寺的赞美诗,更是对历史、文化、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弘历作为一位帝王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
古寺青枫外,平湖暮霭西。
乱花经雨薄,冷蝶趁人低。
俯槛留连语,听禽自在啼。
风光兼客恨,樽榼故须携。
畏暑肩暂息,初凉戒我行。
王村去城市,捷帆片时程。
到岸才咫尺,两君笑相迎。
加棹不自由,剧谈底裹倾。
却泊红莲渚,支筇叩禅扃。
闤闠未有此,一见心眼清。
日暮山萧然,风来竹有声。
危亭仍解衣,坐久太清生。
携枕共席地,醉言强作醒。
蚊声喧不寐,谈余已窗明。
他乡各蓬转,易散难合并。
共居虽一溪,相望南北城。
胜处偶同践,轻去宁无情。
殷勤拂素壁,留诗当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