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精思,飘飘出天壤。
遗形若屣履,宁复顾烦鞅。
高凤会幽趣,乃贻漂麦让。
御寇好游适,初闻内观赏。
希夷本人境,奚惮不可往。
有说即忘言,指象真为驵。
古人有精思,飘飘出天壤。
遗形若屣履,宁复顾烦鞅。
高凤会幽趣,乃贻漂麦让。
御寇好游适,初闻内观赏。
希夷本人境,奚惮不可往。
有说即忘言,指象真为驵。
这首诗《杂诗(其四)》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与实践。诗中通过一系列比喻和象征,描绘了古代智者追求精神境界的过程。
“古人有精思,飘飘出天壤。” 开篇即以“古人”之精思为引,暗示了诗人的灵感来源于对古代智慧的传承与超越,这种思考如同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不受任何束缚。
“遗形若屣履,宁复顾烦鞅。” 接着,诗人将形骸比作轻便的鞋履,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淡泊态度,不再为繁琐的世事所累,追求心灵的解放。
“高凤会幽趣,乃贻漂麦让。” 这里提到高凤,可能是指古代的隐士或智者,他们能领悟到深邃的自然之趣,甚至愿意放弃世俗的名利,如“漂麦让”一般,展现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御寇好游适,初闻内观赏。” “御寇”可能暗喻诗人内心的自我约束与挑战,而“游适”则代表了寻求心灵自由与乐趣的过程。初闻内观赏,意味着在内心深处发现并欣赏到了真正的美好与宁静。
“希夷本人境,奚惮不可往。” “希夷”常被用来形容道家的玄妙与深远,这里表达了诗人渴望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畏惧或阻挡。
“有说即忘言,指象真为驵。” 最后两句,诗人强调了言辞的局限性,认为真正的理解与体验无法完全通过言语表达,而是需要通过直观的感受和内在的领悟来实现。同时,“驵”可能指的是马的驾驭者,这里可能隐喻了通过内在的指引,达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智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向往与实践。
少年辞家往京国,蓬根一断无消息。
有时长想白云飞,江海茫茫泪沾臆。
归来归母悲且喜,悔作他乡远游子。
却起高楼对白云,綵服翩翩足甘旨。
昔时望云煎百虑,今日看云美无度。
却忆天涯望云日,平生心事从此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