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擘空青露石坳,游龙伸臂下南高。
鬼神穿凿地脉碎,风雨支撑天柱牢。
峭壁苍苔侵佛髻,悬崖滴乳湿僧袍。
伽蓝闻是香山叟,灯暗荒池没野蒿。
谁擘空青露石坳,游龙伸臂下南高。
鬼神穿凿地脉碎,风雨支撑天柱牢。
峭壁苍苔侵佛髻,悬崖滴乳湿僧袍。
伽蓝闻是香山叟,灯暗荒池没野蒿。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佛教洞窟,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气息。开篇“谁擘空青露石坳”一句,以疑问的形式设定了一个宏大而又有些许神秘的画面,仿佛是某种超乎寻常力量所为。紧接着,“游龙伸臂下南高”则引出了龙这一东方文化中的象征性动物,形象地表达了洞窟之高峻。
“鬼神穿凿地脉碎,风雨支撑天柱牢”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作用下,地脉被打破,而大自然的风雨又像是支撑起了天空的柱石,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而又坚固不倒的奇特景象。
“峭壁苍苔侵佛髻,悬崖滴乳湿僧袍”中,“峭壁苍苔侵佛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对人造物的占领,而“悬崖滴乳湿僧袍”则展现了一种生命力的顽强与静谧,僧袍被悬崖间的滴水浸湿,更凸显了洞窟中僧人的修行生活。
最后,“伽蓝闻是香山叟,灯暗荒池没野蒿”两句,以“伽蓝”即寺庙为起点,引出了远古佛教圣者的传说,而“灯暗荒池没野蒿”则描绘了一种时间的废弃与自然界的再占领,整个场景显得既荒凉又神秘。
整首诗通过对洞窟、龙、鬼神等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力顽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和自然界深厚的情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