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名蓝内,孤栖别一枝。
身贫客自少,地僻病相宜。
定有云分榻,时烦月照眉。
我来应不拒,煮雪共疗饥。
虽在名蓝内,孤栖别一枝。
身贫客自少,地僻病相宜。
定有云分榻,时烦月照眉。
我来应不拒,煮雪共疗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独自栖居于寺庙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中“虽在名蓝内,孤栖别一枝”两句,以“名蓝”喻指寺庙,形象地表现了僧人虽身处庄严清净之地,却仍感孤独,仿佛独树一帜。接下来,“身贫客自少,地僻病相宜”则进一步揭示了僧人的生活境遇,身处偏僻之地,物质条件简陋,但这样的环境似乎更有利于他的修行和健康。
“定有云分榻,时烦月照眉”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他相信自己与云、月有着不解之缘,云可以为他提供休息的地方,而月光则能照亮他的思绪,给予心灵的慰藉。最后,“我来应不拒,煮雪共疗饥”则展现了诗人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的态度,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通过共同的经历找到心灵的温暖与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在清苦生活中的坚韧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明代僧人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情趣。
凌晨有客来款门,盥栉下榻呼冠巾。
怪生鹊喜绕庭树,迎客不但填河津。
清尊湛湛开北牖,颐指市奴骏奔走。
烹鲜煮饼罗朝盘,苜蓿阑干岂有无。
一杯两杯叱先驱,群羊入梦撞瓮菹。
三杯四杯舌底滑,阖坐牢辞辄投辖。
共言卯饮夕不同,能使终日长冬烘。
一朝便废一日事,除却投床百无技。
老夫笑倒绝冠缨,人生无日无经营。
经营至竟有底成。
谨閟此舌君勿评。
直须大噭五六七,不醉不扶毋返室。
高眠一枕醉复醒,莫管今朝更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