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迷青冢,冰消见白台。
汉儿吹角去,羌女打毬来。
牙帐山山卓,雕旗处处开。
诸王分六角,会猎向龙堆。
草长迷青冢,冰消见白台。
汉儿吹角去,羌女打毬来。
牙帐山山卓,雕旗处处开。
诸王分六角,会猎向龙堆。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景象与生活,充满了浓厚的边塞风情。首句“草长迷青冢,冰消见白台”以青冢和白台为背景,通过草长与冰消的自然变化,营造出边塞特有的荒凉与壮阔之感。青冢可能是指古代帝王或名人的墓冢,而白台则可能是某种地标性建筑,两者在自然的变化中显得更加神秘与庄重。
接着,“汉儿吹角去,羌女打毬来”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场景。汉儿(汉族人)吹响号角,可能是在进行军事训练或巡逻,而羌女(羌族女性)则参与打毬活动,展现出边疆地区和平共处、文化交融的一面。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作者对边疆和谐共存的向往。
“牙帐山山卓,雕旗处处开”描绘了边防军营的壮观景象。牙帐是古代北方民族用于驻扎的帐篷,这里用来形容军营,显示出边防的严阵以待。而“雕旗”则是装饰有雕饰图案的旗帜,代表着军队的威严与荣耀,处处展开的雕旗更增添了战场的肃穆氛围。
最后,“诸王分六角,会猎向龙堆”点明了边疆地区存在多个政权或部落,他们可能在进行某种形式的联合狩猎或军事演练。龙堆可能是指沙漠中的沙丘,这里用作狩猎或军事演习的地点,既展示了边疆的辽阔与险峻,也暗示了边防的紧张局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生活、军事场景以及政治格局,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深意,展现了作者对边疆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问南朝多少,朱户雕梁,乱蓬残甓。
此阁巍然,记平原遗迹。
惜赏高云,留欢晴月,好句莓苔碧。
销夜图书,试春帘幕,坐人百尺。
晨鼓初阑,葛巾无事,纵览湖山,盱衡今昔。
鲁国当年,未骂淮西贼。
韵海新翻,镜源初就,慷慨尚书笔。
大节千秋,危楼几代,倚栏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