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中旌旆忽缤纷,疑是横行出塞军。
猛焰燎空欺落日,狂烟遮野截归云。
莫嫌牛马皆妨牧,须喜狐狸尽丧群。
只恐风驱上山去,虚教玉石一时焚。
望中旌旆忽缤纷,疑是横行出塞军。
猛焰燎空欺落日,狂烟遮野截归云。
莫嫌牛马皆妨牧,须喜狐狸尽丧群。
只恐风驱上山去,虚教玉石一时焚。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大珠山下所见的一场野火烧山的壮观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火焰与烟雾的威力,以及这场大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句“望中旌旆忽缤纷”,仿佛是远处的军队正在行进,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壮观的氛围。接着,“疑是横行出塞军”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视觉效果,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宏大场面。
“猛焰燎空欺落日,狂烟遮野截归云”两句,通过“欺”和“截”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火焰的猛烈和烟雾的浓重,它们不仅吞噬了夕阳,还遮蔽了天空中的云朵,展现出大自然力量的惊人之处。
“莫嫌牛马皆妨牧,须喜狐狸尽丧群”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大火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大火可能对畜牧业造成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消灭了危害生态平衡的狐狸,从长远来看,这对自然环境是有益的。
最后,“只恐风驱上山去,虚教玉石一时焚”表达了诗人对火势失控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感。
整首诗通过对野火烧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老惜交情别,追随车马勤。
临朝思共理,治郡复斯文。
讼息常休吏,民贫更劝分。
西湖十顷月,自比汉封君。
短舞朱裙惬醉看,惜公官守隔江干。
遥怜得句无人赏,走马城东觅道安。
谁怜湖海士,白发夜窗檠。
风雨鸡不已,诗书眼尚明。
禅枝安宿鸟,僧粥吼华鲸。
但满五车读,行看一座倾。
风尘车马逐,得失两关心。
惟有张仲蔚,门前蓬藋深。
自公及归沐,毕愿诗书林。
墙东作瘦马,万里气駸駸。
槐催举子作花黄,来食邯郸道上粱。
便欲扫床悬麈尾,正愁喘月似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