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清溪水,盈盈芳草滋。
潮生江令宅,花发小姑祠。
我欲呼兰楫,中流唱竹枝。
繁华何处问,惆怅不胜悲。
渺渺清溪水,盈盈芳草滋。
潮生江令宅,花发小姑祠。
我欲呼兰楫,中流唱竹枝。
繁华何处问,惆怅不胜悲。
这首《清溪》由清代诗人姚超恒所作,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溪边景象,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深邃的情感。
首句“渺渺清溪水”,以“渺渺”二字形容溪水的悠长与深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辽阔的氛围。“盈盈芳草滋”则通过“盈盈”描绘了溪边草木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
接下来,“潮生江令宅,花发小姑祠”两句,将视线从溪水转向历史与文化,江令宅和小姑祠分别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居所与祭祀之地,象征着过往的辉煌与文化的积淀。潮水的涨落与花朵的绽放,既是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时间流逝、世事更迭的隐喻。
“我欲呼兰楫,中流唱竹枝”表达了诗人想要在溪水中划船,一边行进,一边吟唱竹枝词的心愿。竹枝词是古代民间歌谣的一种形式,常用于表达情感或叙述故事。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也寄托了他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繁华何处问,惆怅不胜悲”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世间繁华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深忧伤与无奈。这种对生命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洞察力和情感深度。
整体而言,《清溪》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既有自然美又富含哲理意味的艺术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姜侯同乡井,忆昨初见时。
春风头陀庵,快作六字诗。
一别十五年,漂流各萍转。
君携此轴来,如觌故人面。
淤泥青莲花,本自不受尘。
得钱付酒保,往往遭谤嗔。
眷言方遐思,相从问消息。
清狂犹曩时,须发幸未白。
我贫过孟郊,何敢以诗鸣。
拟办黄篾舫,去寻白鸥盟。
怀人暮云碧,忧国寸心折。
安得癯仙来,共醉望沙月。
使君新筑北城隈,举酒标名绣斧来。
一览江山因胜地,四时图画自天开。
坐令宋史空盘礴,岂有并刀解剪裁。
暇日莫辞频领客,年丰无事好衔杯。
少年好饮酒,饮酒人少过。
今既齿发衰,好饮饮不多。
每饮辄呕泄,安得六府和。
朝酲头不举,屋室如盘涡。
取乐反得病,卫生理则那。
予欲从此止,但畏人讥诃。
樊子亦能劝,苦口无所阿。
乃知止为是,不止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