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秋阶促织儿,吟风嘲雨也如嬉。
寻思老睡何曾熟,祇合凄凉为作诗。
莫听秋阶促织儿,吟风嘲雨也如嬉。
寻思老睡何曾熟,祇合凄凉为作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淲所作的《过草衣寺(其一)》中的一节,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秋夜的独特感悟。
首句“莫听秋阶促织儿”,以“促织儿”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秋阶上响起的蟋蟀鸣声,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诗人劝诫读者不要被这自然的声响所打扰,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接着,“吟风嘲雨也如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的情感。无论是轻柔的风声还是细密的雨滴,在诗人的眼中都如同孩童般嬉戏,充满了生机与乐趣。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乐观。
后两句“寻思老睡何曾熟,祇合凄凉为作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与创作的深刻思考。他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沉醉于安逸的睡眠之中,或是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扰,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在诗人看来,真正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写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的热爱,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一掬乡心,付杳杳、露莎烟苇。
来相伴、凄然客影,谢他穷鬼。
新绿旧红春又老,少玄老白人生几。
况无情、世故荡摩中,凋英伟。
词场笔,行群蚁。
战场胄,藏群虮。
问何如清昼,倚藤凭棐。
流水青山屋上下,束书壶酒船头尾。
任垂涎、斗大印黄金,狂周?
。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
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
趁未发、且尝村酒。
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稼翁居士,有几多抱负,几多声价。
玉立绣衣霄汉表,曾览八州风化。
进退行藏,此时正要,一著高天下。
黄埃扑面,不成也控羸马。
人道云出无心,才离山后,岂是无心者。
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
只有青门,种瓜闲客,千载传佳话。
稼翁一笑,吾今亦爱吾稼。
夜深清梦,到丛花深处,满襟冰雪。
人在琼云方响乐,杳杳冲牙清绝。
翠簨翔龙,金枞跃凤,不是蕤宾铁。
凄锵仙调,风敲珠树新折。
中有五色光开,参差帔影,对舞山香彻。
雾阁云窗归去也,笑拥灵君旌节。
六曲阑干,一声鹦鹉,霍地空花灭。
梦回孤馆,秋笳霜外呜咽。
电旗飞舞。
双双还又争渡。
湘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
深衷全未语。
不似素车白马,卷潮起怒。
但悄然、千载旧迹,时有闲人吊古。
生平惯受椒兰苦。
甚魄沈寒浪,更被馋蛟妒。
结琼纫璐。
料贝阙隐隐,骑鲸烟雾。
楚妃花倚暮。
□□琼箫吹了,溯波同步。
待月明洲渚,小留旌节,朗吟骚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