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
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
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瓘的《卜算子·其三》,以梦境和清醒为题材,探讨了梦境与现实、醉与醒之间的关系。首句“梦里不知眠”描绘出人在梦境中浑然不觉的状态,而“觉后眠何在”则暗示梦醒后的失落感,疑问梦境中的“眠”是否还存在。接下来,“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进一步追问梦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哪个更为真实,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思考。
后两句“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通过酒醉与酒醒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循环:醉时有人体验清醒,而清醒时却无人能再陷入醉境。最后,“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借“三千大千世界”的佛教概念,指出理解生命的真实超越了世俗的视角,需要超越日常的琐碎,寓意着心灵的觉醒和超越。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简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读者思考梦境与现实、个体与宇宙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