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小园临户见,当初不省华年。
春如流水梦如烟。弦愁凭笛夜,栖恨在莺天。
昨梦相逢疑是昔,迷离窗底帘前。
藕丝衫小茜裙妍。如何都不见,坐对玉虫偏。
花发小园临户见,当初不省华年。
春如流水梦如烟。弦愁凭笛夜,栖恨在莺天。
昨梦相逢疑是昔,迷离窗底帘前。
藕丝衫小茜裙妍。如何都不见,坐对玉虫偏。
这首《临江仙》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梁鼎芬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哀婉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深沉的怀旧之情。
首句“花发小园临户见”,以花开的小园映入眼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美好。然而,“当初不省华年”一句转折,透露出诗人对于逝去岁月的追忆与感慨,仿佛在提醒读者,那些曾经的美好与青春,如今已成过往云烟。
接下来,“春如流水梦如烟。弦愁凭笛夜,栖恨在莺天。”几句,将春日的流逝比作流水,梦境则如同轻烟般缥缈,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与梦想的易逝。笛声与莺啼,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遗憾,夜晚的笛声和春天的莺鸣,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昨梦相逢疑是昔,迷离窗底帘前。”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仿佛在梦中与过去重逢,但又不确定是否真实,这种模糊不清的感觉,恰如窗外迷离的光影,既让人感到温暖,又充满不确定性。窗底与帘前,既是物理空间的界限,也是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分隔,象征着回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最后,“藕丝衫小茜裙妍。如何都不见,坐对玉虫偏。”诗人通过描述一件精致的衣物,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然而,“如何都不见”,直接点明了这些美好事物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独自面对的“玉虫偏”,这既是实物的缺失,也是心灵的孤独。整首词在淡淡的哀愁中结束,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与回味。
综上所述,《临江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与无奈感伤,以及对现实与回忆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