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荒城泗水东,昔人曾此遇真龙。
一编已向兴王用,万户从教择地封。
带砺河山空往誓,春秋祠庙想遗容。
酂侯下狱淮阴死,三杰惟公伴赤松。
寂寞荒城泗水东,昔人曾此遇真龙。
一编已向兴王用,万户从教择地封。
带砺河山空往誓,春秋祠庙想遗容。
酂侯下狱淮阴死,三杰惟公伴赤松。
这首《留城怀古》由明代诗人周忱所作,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句“寂寞荒城泗水东”,描绘出一片荒凉冷清的景象,泗水之东的古城显得格外孤寂。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引出了后文对历史往事的追思。
“昔人曾此遇真龙”一句,点明了此地曾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地,暗示这里曾有过非凡的人物活动,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编已向兴王用,万户从教择地封。”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人物在此地的深远影响。一编之书,即指古代帝王的治国之策或圣旨,此处暗喻历史人物的智慧和策略对国家兴盛起到了关键作用;“万户从教择地封”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肯定,以及对其后代子孙的封赏。
“带砺河山空往誓,春秋祠庙想遗容。”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历史人物的誓言与后世的纪念。带砺河山象征着历史人物的誓言与承诺,而春秋祠庙则是后人对他们的怀念与祭祀,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人物的永恒。
“酂侯下狱淮阴死,三杰惟公伴赤松。”最后两句提到了历史上的三位名将——酂侯(韩信)、淮阴侯(萧何)和三杰之一的张良,其中酂侯和淮阴侯最终遭遇不幸,而张良则选择了隐退,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相伴。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是对人生选择的深思。
整首诗以历史遗迹为背景,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青龙地脉土酥香。
产玉似昆冈。
可怜不入瑶池宴,到冰壶、风味凄凉。
忽忆故园时序,春盘春酒羔羊。
青丝生菜韭芽黄。
银缕染红霜。
桃花人面柔荑手,酒微酣、象箸频将。
鼙鼓一声惊散,六年地老天荒。
故复和前韵,以述其情,并以留别吴下诸友。
时十三年六月初也牙齿豁来久,老气尚横秋。
买得归耕黄犊,儿辈幸无愁。
相近六龙城下,只在三家村里,结屋小如舟。
倚树览山色,且免赋登楼。
看官爵,都不似,醉乡侯。
里翁闲话,便同学士坐瀛洲。
寄语东吴朋友,乘兴能来*浦,舣棹听渔讴。
无酒不须虑,解我破貂裘。
尘拂风生,熏炉烟袅,剧谈天上人间。
冯夷击鼓,白凤舞昆山。
惊倒五陵年少,听三老、□角鸣湍。
江南好,梅前菊后,天气带微寒。
客来虽话别,重歌旧曲,不是阳关。
笑闲云似我,时去时还。
最喜烽烟尽息,青天净、一镜团团。
重来也,寻盟鸥鹭,访竹问平安。
玉雪梨涡,锦云桃扇,紫箫双凤和鸣。
觥船初棹,烟绕博山青。
最喜清和天气,绿阴静、梅雨初晴。
高斋里,马融书帐,风卷绛纱轻。
华年才几许,培风健翮,曾试修程。
偶归来林下,间听松声。
笑道葵花似我,芳心在、向日长倾。
黄河水,如今重看,朝□暮还清。
无端汤武,吊伐功成了。
赚尽几英雄,动不动、东征西讨。
七篇书后,强辨竟无人,他两个,至诚心,到底无分晓。
髑髅满地,天也还知道。
谁解挽银河,教净洗、乾坤是好。
山妻笑我,长夜饭牛歌,这一曲,少人听,徒自伤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