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关山去,何时到郯中。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郯中。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自己的愁苦心情和对友人的深切忆念。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郯中。”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空间背景——关山与郯中的距离,表明朋友已经踏上了远行之路。诗人通过这两地的地理位置,强调了离别的遥远和难以触及。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这里的“成”字意味着树木已经成长,而“更道长儿童”则是在说朋友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还要担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这两句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生活的关注和期许,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感。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宁静与连贯。在这里,“篱落”代表着边界或限制,而“云常聚”则是超越了这些限制的自由状态。同时,“村墟水自通”展现了一种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的境况。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深切的怀念之情。“朝朝忆玄度”中的“玄度”可能指的是一种高洁或超然的精神状态,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而“非是对清风”则是在说这种思念并不是因为清风引起的,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在离别中的孤独与寂寞。
先生辞太学,得邑治阳羡。
仁义稍施设,浇浮遂丕变。
讼庭寂无事,案几闲笔砚。
青山落樽酒,白鸟聚畦甸。
长桥跨空碧,溪光拖晴练。
追随斩蛟处,想象昔人见。
高吟壮魂魄,老句掣惊电。
休焉聊自放,性理还吾善。
忽闻新天子,下诏罗俊彦。
教由宗族先,六经咨讲辨。
先生应诏起,肝胆露万卷。
制度惟日新,渐磨岂闻倦。
长苗忌速揠,良金务多鍊。
杳杳青云衢,阔步从兹践。
朝登诸王府,暮侍金銮殿。
勿兴山水思,固有夔卨愿。
寄声阳羡人,棠阴有馀恋。
开帆出长淮,泊舟近禅刹。
仰瞻窣云塔,俯压神物穴。
衍语如悬河,事从古先说。
欣闻佛力圣,降魔未尝杀。
尔来居几年,戒履皎霜雪。
领徒三百人,昼饭天厨说。
重重殿阁阴,清爽无六月。
固知出世缘,了与俗士别。
此生犹孤蓬,惊风畏飘瞥。
长林宿鸟尽,而我归路绝。
出处既不同,净社无由结。
三叹复何言,疏钟云外灭。
虎踞龙盘古名郡,势欲凌波予未信。
偶摇双桨下天门,白鹭三山随一瞬。
舍舟登岸青溪滨,濛濛柳眼初含春。
感君携酒唤小妾,要我一饮颓冠巾。
开怀猛酌宁辞醉,明朝且入梁朝寺。
刀裁赤量非扇迷,兴来欲跨横空使。
南风更送琳琅篇,明珠十斛投归船。
与君定交增浩然,谁谓此行垂橐还。
秋水浸天无表里,间帆已过三千里。
鹦鹉洲前逢故人,往事新愁还可纪。
祖朝熙熙民物好,长忆联车游五老。
鸟啼花舞送春归,倏忽官书满三考。
从兹南北趋尘劳,往往遭嗤儿女曹。
斗筲之禄未能弃,回首空羡严陵高。
相逢彼此惊迟暮,笔下琳琅写心素。
荷花十顷绕君家,岂是荒榛碍归路。
悲歌不觉青衫湿,酒杯未满愁先入。
闻说明朝趋玉京,直节如今恐难立。
君不见古人悲歌愁杀人,一片花飞减却春。
径须沽取就花饮,暂时烂醉陶天真。
借令黄金大于斗,岂买人间百年寿。
但愿青春永不归,更得沧溟化浓酒。
朝酌弗乾,暮倾弗竭。
东向浮桑采日枝,西入瑶池浴明月。
枯桐三尺安足弹,重华去矣薰风寒。
夷齐耻食首阳粟,屈子徒佩潇湘兰。
噫吁嚱哉贤与愚,同归一死胡为乎。
共君极饮且烂醉,指点世路皆虚无。
许损之,尔为我满斟,我为尔高吟。
相逢莫恨晚,结交贵知心。
坐看南山一片雾,忽成千里万里之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