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白莲社里回,裙腰绿润步苍苔。
柴扉半掩双桐静,毕竟应参孰去来。
想是白莲社里回,裙腰绿润步苍苔。
柴扉半掩双桐静,毕竟应参孰去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山水画卷。诗人以慎郡王的山水为背景,巧妙地运用了“白莲社”这一佛教文化元素,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句“想是白莲社里回”,仿佛让人置身于佛门净地,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裙腰绿润步苍苔”,细腻地描绘了女子轻盈的脚步在青苔上留下的一抹绿意,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人物的优雅与和谐。接下来,“柴扉半掩双桐静”,通过半开的柴门和静立的梧桐树,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深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毕竟应参孰去来”,则以哲学式的思考,引人深思,无论是去是来,都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感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来何求,其去无得。
寂漠度岭兮万里独行,清白传家兮九年一默。
针芥投而妙不可名,毫釐差而敝不可塞。
知过而改,知难而退。谁去谁来,自买自卖。
当面讳却兮满眼乌华,望涯赞之兮隔身鲸海。